拿安素轩《功甫帖》拓本论证墨迹本完全不靠谱

2013年12月25日 11:17   新浪博客  微博

  (作者:书法一瞬君,文章来源:书法一瞬斋新浪博客)

  今天(21日)《新民晚报》载,中国商人5037万所拍苏轼《功甫帖》被证系伪作

  说的是,在前不久纽约拍卖会上拍下来的那副苏轼墨迹,在经过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专家研究后发现,是伪作。

  这几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即将面世,不过,仅从新闻报道和目前我掌握的图片质量看。我以为专家拿《安素轩石刻》(下图)来证墨迹本,完全不靠谱。

《安素轩石刻》中的苏轼《功甫帖》拓本(左)、《功甫帖》钩摹本(右)《安素轩石刻》中的苏轼《功甫帖》拓本(左)、《功甫帖》钩摹本(右)

  报道称“通过考证,发现近期露面的《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约1763-1807)辑刻的《安素轩石刻》(图一),其制作时间,亦可定于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之间。”要我说,虽然新闻图片小,但这黑乎乎的拓本成于道光年间还差不多。

  你别生气我接下来要用墨本去欺负拓片,因为他们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用拓本欺负墨本的,呜呼,此六百百年来闻所未闻我哭。。。。。。。

  1,安素轩拓本油亮光洁,怒力做态。

  A,功字的钩,圆整,还有明显的“刺儿”。这对于拓本,根本就不可能是好兆头。而对比墨迹的同一个部分,轻巧自然。

  b,奉 字的竖,直、粗壮;墨迹本竖很轻巧,不像拓本有种勉强态。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c,别字的一竖,很干净,隐约有种痛快感,反观墨迹,枯涩迟沉,一任天机。

  2,安素轩拓本有嘉庆道光欧体笔。

  A,对比甫字。看横折钩的折角和勾。对比墨迹本,这是两种用笔状态,墨本近唐人,拓本与黄自元一路是亲戚。再对比最左竖,拓本有蓄势,墨本小调锋就直下,清新爽朗。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B,对比奉字第三横起笔,有挫笔藏锋露出的怪相。这种怪相的成因只有一个:学黑老虎。同样的问题在林则徐诸人身上同样大大地有。

  3,拓本有董其昌式样的笔。

  看两个奉字的捺。拓本两捺入笔写法完全一样,而墨本捺画用笔,有用笔方向之别。而且,拓本两个捺,左者紧促,右者长摊,反观墨本,毫无会意,反觉不勉强。从形状上看,拓本更像是董其昌乾隆一路的肥润做派,墨本古意盎然。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4,“研究员指出......。。其中出现了大量非人工自然书写而产生的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等莫名甚至匪夷所思的运笔与笔触。如“轼”字的勾(上提处),“谨”字收尾的横均能看到纰漏——原本属石刻、拓本自身局限与特点的细节,大都在《功甫帖》钩摹本中尽量落实了。”

  这完全不成立。

  先看图。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A。谨字,研究员画出粗红圈说这是纰漏。似乎在他们看来,墨本两横粘在一起,是不合理的(且不论苏黄米蔡,王羲之都会粘一起),可是,表面上看,拓本两横是分开了,却又大大地不合理。且看该字最后一横,如果有“奶头”出是最后一横的起笔,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一横就此左边粗大右边细小呢?这合用笔逻辑吗?

  好,接着说这一横末端,拓本向下折曲,而墨本向上捋起来,这才是宋朝式的收笔。即便说它是隶书的雁尾,也是可以滴。

  再说该字右边 口 字的折角,墨本折角符合嘉庆道光的小楷行书折角,而墨本浑然,颇有鲁公风范。

  再说该字草头,草头左竖,拓本势头茫然呆傻;右边竖,拓本扫笔,头重脚轻,而墨本轻盈,是纯纯纯粹的点笔换锋,方向清晰,笔势畅爽。

  再说言旁。最下向上折角,拓本愚笨,墨本一挑而上,精妙;横折转角,拓本董其昌式,墨本王羲之式,谁清爽?点,拓本柳公权味,墨本一点,连翻代送,斑斑是唐人附体。 

  B,议 字。(ps:新闻文字中没有提到这个字,但新闻图片中有。)

  看图、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原图问题勾画为粗红线。对比看,似乎研究员更认可拓本中有“奶头”,粗圈顶部都懒得一驳,但凡有写字经验,都明白是何事。详解下角粗圈。

  研究员似认为,墨本出一个小缺口,乃从拓本摹来不细。实则暴露研究员对宋元书法认知还未入门。根源乃是自己不写字,没有直接经验。

  墨本缺口合情合理。墨本戈勾一刀划下到末端势尽自然多画出弧度,而要勾起来,就得蹲锋,笔锋一蹲走位,此是正常。这在米芾、赵孟頫那里是常见之笔。

  再看字右一撇,起笔。墨本起笔点笔换锋,此乃谨字草头右边竖撇的笔法,在晋唐宋元之际,普遍能见,反观拓本该笔,一弧腰刀,这是明晚以来不懂用笔时鼓捣出的将就之笔。

  最诡异来自与字右 義 左下的 竖勾 ,清清楚楚动人的柳公权圆环底勾,诡异死人呐。此勾可与 功 字论。

  5,再说轼。研究员以为这是“匪夷所思”。我的第一感觉是对研究员对古迹的观察能力感到吃惊。无言以对。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不过,因为仅凭新闻图片这样的小图,得出墨本就是真迹的结论我不敢保证。但依几个小图,加上我对中国书法史上用笔的演变认知来看,我要说,墨本《功甫帖》,即便是复制品(不知墨色如何?),也怕都是向榻级别的精本。

  而用鲍漱芳那粗制滥造的拓本来证伪,是毫无素养和书法功底的,这尚且还不追究他们根本没弄懂苏轼的用笔习惯。

  也许你要说,我就是觉得拓本的字比墨本的要好。研究员就是这么说的。我要告诉你,书法的审美是袒露,不是包装,你看到的越是华美,就越能蛊惑你,然而在大和尚那里,就是个屁。书法上讲,古质今妍,说的就是今天这件案例。

  新闻说还说:“《功甫帖》拓本反而较好地表现了苏字逆入平出、无往不收、以藏锋与中锋为主的用笔特点,因此线条更显饱满圆厚、蕴藉丰腴,且起收、使转等运笔过程交待更为明晰,颇具几分苏字之豪迈风神。而《功甫帖》拍品,其用笔居然以偏锋为主,线条无不单薄枯梗,缺乏立体感,兴味索然、寒碜,运笔亦不知所措,如鼠迹乱窜,一派伧父面目,如此书艺,谓与东坡无一毫沾边。”如此让人恶心的表述,加之这般新闻炒作。这不得不让我觉得这几个懂古物的小朋友有点“图样图森破”的意味。你做理论就理论吧,来这么一堆稀奇古怪的描述做什么,为难我们写新闻的姐姐和看新闻的书法小白吗?

  即便如此,我还是期待他们的研究文章。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