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甫帖》是垃圾股吗
方翔
《功甫帖》真伪之争最近成了热点新闻。一个很专业的话题,变成了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我不想参与,也无力参与。只是此事又让我在想一个简单的问题:收藏究竟是为了什么?
艺术品之所以受到收藏者的追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稀缺性,这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与珍品结缘。但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屡出现天价以及巨大的赚钱效应面前,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涌入这一市场。其中许多拥有资本的人可能根本不拥有足够的眼力和知识积累。在某些人眼里,艺术品类似股票,期望在不断交易中升值。因而,当《功甫帖》真伪之争一引起,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功甫帖》是不是一只即将退市的“垃圾股”。
其实,抛开《功甫帖》的真假之争,此次上博三位研究馆员的论文,就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单国霖《形体极相似气韵却不畅——苏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一文中如何阅读著录书籍的观点,对于当今的收藏者就非常有帮助。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这样一个怪相:只要历代名家珍藏,或是权威书籍著录过的作品,就一定能拍出天价。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人将其比作是股票中的“财务报表”,一旦“财务报表”靓丽,就一定能有好的市场表现。但事实上,翻开中国的收藏史,一些名家本身也是对市场影响极大的造假者。高士奇在《江村书画目》中就耍过不少小手腕,购买到赝品之后,就通过种种手段呈现给康熙皇帝,而自己则留下真迹,而这些赝品有些还进入了《石渠宝笈》中。早年,任霞、任堇、倪田、江寒汀等都是临摹任伯年的高手,市场上赝品的数量非常大,其中一些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书画名家,有些甚至被其他造假者所看中。
现在艺术品市场上普遍存在两个倾向:一个是“唯真型”,只要是真迹,花再大价钱也愿意;另一个是“捡漏型”,以买彩票的心态来投资艺术品,只要买对了其中的一样,其他的钱就都赚回来了。前者,虽然会花大力气去研究各种著录和源流,但对于作品本身的研究却并不多,更难理解作品本身的特有神韵及其文化价值。后者由于根本不具备足够的眼力和知识,往往容易上当,最终用自己的钱“养肥”了造假者。
收藏究竟为了什么?我们或许会用诸如“陶冶情操”这样冠冕堂皇的词语来回答,但事实上,从古到今,真正能够被历史记住的收藏家,其收藏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留并传播物品背后的文化。
艺术品本身不是股票,因而《功甫帖》肯定也不是一只“垃圾股”。正如资深业内人士刘尚勇所说,《功甫帖》如果能经由三个人的研究激发三万个人的研究,那这件作品就物有所值了,文化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