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非遗的新生之道 世所公认日本做得最好

2017年06月18日 09:28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手工艺非遗的新生之道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传统工艺之多,作业点分布之广,与经济、文化、民众日常生活联系之紧密、影响之巨,及其对维护国家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民族精神特质之重大价值,当是无疑义的。近年来,这一课题已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政府也采取了若干保护措施。而从全局和长远来考虑,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和做战略性的考量。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界定,包括传统手工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由确认、立档、研究、保存、维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这9个环节组成。它们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展开为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将振兴置于这一长链的终端,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应予保存和传承,还应在此基础上持续地发展和振兴。如实理解《公约》对保护的界定,正确处理保护传承与发展振兴的关系,才是当前我们应持的态度和战略选择。

  所以说,保护传承不应是消极的、静止的,而应是积极的、能动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要不要原汁原味地保存呢?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在肯定之外,又有否定。以造纸术为例,为适应批量生产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泾县宣纸厂已用机械代替原先的人工打浆,用蒸汽代替原有的火墙烘纸。没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原封不动地维持原貌已绝无可能。但为保存传统技艺及相关的科技文化基因,该厂已建成全部使用传统抄纸技艺的作坊,所产特级宣纸以高价出售。这种做法无疑是睿智的,酿酒、制醋、晒盐、锻箔等手工行业也多已采取类似的措施。由此可见,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可以协调共存、并行不悖的。

  世所公认,日本对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是做得最好的。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便顺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从器物形制到色泽、纹样都创新求变、蔚为风尚,制作时则仍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没有人能否认它们仍是地道的传统工艺制品,没有人能指责这样的做法背离了传统。因为,与时俱进本就是传统工艺的传统。正因为坚持创新求变,多年来,日本的传统手工艺一直维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继1974年颁布《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75年成立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之后,1992年国会又对该法律做了进一步修正,加大了扶持力度。在经济连续不景气的情势下,协会仍拥有20万从业人员,年产值达4千亿日元。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术界和工艺美术行业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手工艺创新之路该怎么走?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状态是多样的,有个体、家庭经营、大小作坊、大中小企业等形式和私有、集体、公有等所有制类别。无论是哪种所有制、无论是多大规模,除少数经指定须原样保存传统技艺不得改变并由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的经营实体外,都面临市场竞争和创新求变的问题。是以,艺人和主管人员都须从理论和现实充分认识手工艺创新求变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艰巨性。有了创新的动力、求变的意愿和决心,就不致遇到挫折、失败就畏缩或放弃。

  对企业来说,要通过一定的程式和措施使这一方针制度化。领导层应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一要坚持,允许失败,失败了可以重来;二要投入,特别是要重视智力投入,研发经费应占总投入的20%或以上。创新团队须由管理者、学者、创意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运作人员共同构成。管理者是团队的领军人物,需具有远见卓识,起到组织、管理的核心作用。学者以其学识和研究积累而具有识见,能审时度势提出指导意见,在团队中起到智囊和把握方向的作用。创意人员须提出新颖的构想和设计,创制的产品能引领潮流,为公众喜见乐用,具有重大的市场价值。技术人员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工程技术人员,另一类是艺人,由他们精心制作产品,完美地达到设计要求。市场运作人员的职责包括产品的宣传、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是最终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一环。

  创新不是以材料、劳务等因素取胜,更重要的是以智慧、人性化的科技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等精神因素取胜。在此基础上方有构思之新颖、意匠之灵动、设计之缜密和制作之精到,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这一切都来自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的创造。近些年来,手工行业的人员构成已有一些变化,有些企业不乏高学历、科班出身的而又精通传统技艺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的还被评定为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因喜好手艺、大学毕业后自愿进入手工行业、在工厂或小作坊干活的也并非孤例。如何更多发现和更好培养这类人才,引导他们向创新振兴方面做努力,是值得注意的。创新求变并不局限于技术和艺术这两个方面,还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市场、品牌、手艺制品的高端化和大众化、企业文化等等,也都属于创新的范畴。

  传统是有两面性的。当传统的惰性成为前进的阻力时,克服这种惰性是很不容易的。据此,我们对创新求变的艰难须有充分的估量,向先进国家学习,主动地走创新求变之路,开拓全新的局面,才是最有效的保护传承之策,才是传统手工技艺发展振兴的指望。

  (作者:华觉明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题目为编者所加。)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非遗手工艺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