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遗存环境下辨古玉真假

2017年09月22日 11:28 北京商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刘学贤

  在古玩业界我们通常把古玉的保存状态称为出土或传世。民间流散的古玉实际上都曾入过土,只是后来经过了不同时期出土,并没有一直传世至今的古玉。例如,有的战汉古玉,可能是唐代出土进行收藏赏玩,然后流传到宋代,收藏者死后又陪葬入土,到了明清时期又一次出土,所谓的传世古玉,都是不同时代出土以后传世至今。这种出土与传世的鉴定理念,对器物的年代鉴定,不明确不具体。近几十年,伪造出土和所谓传世的各种赝品,给我们识别真伪和鉴定带来较大的困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研究,为了更确切地判断和鉴定,我把古玉分为四种状态:一是生坑,二半生坑,三半熟坑,四熟坑。这四种状态和表现,对我们辨别真伪和研究古玉更为具体和明确。

  生坑古玉

  所谓生坑,是说古玉出土以后,没有经过清洗处理,器物残留着土、锈以及黏结着各种地下物质。这种状态属于生坑古玉。近些年收藏生坑古玉比较普遍,原因是认为生坑玉带有出土特征,相对比较“容易”鉴别。

  没有进行任何清洗处理的古玉,表面一定会黏结着土质和锈斑。真品土与锈的黏结度、密度、附着力,与赝品伪造物质对比,一定存在差别证据。

  没有清洗处理的生坑古玉,一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这种残痕和表面沉积物的结构与赝品对比也必有差别证据。

  生坑玻璃光古玉,表面出现微侵蚀斑,这种侵斑目前造假者还未发现,或仍不具备伪造的技术处理手段,因此对比证据很充分。

  生坑古玉的石化(鸡古白)特征标准,表现在相对比重方面。石化表面光亮度、硬度以及表皮脱落后玉表的结构与赝品对比,具有形成原理方面的很多差别证据。

  生坑古玉与赝品对比,还包括玻璃光的均匀性、玻璃光的沉积物、玻璃光的工艺磨制特征、基底平面、受沁、残痕结构、线条光亮度与整体光亮等很多方面的对比差别。

  生坑古玉具有几十项真品的特征标准,以上只是生坑古玉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对比证据。

  半生坑古玉

  半生坑是说,出土以后进行了清洗处理。这种清洗过的古玉已经没有了土、锈斑等附着物,失去了出土的有力证据,给我们的鉴定造成进一步的困难。这便要求我们深入考察,进一步寻找证据。

  古玉虽然进行了清洗,但是通过放大观察,某些部位仍然会遗留锈痕、沉积土,而且黏结力很强,这是赝品很难伪造的。

  半生坑古玉,有裂缝的部位会有明显的沉积物。不但有渗透扩散,而且沉积物有沉淀现象。但赝品是在微裂纹上强化做“沁”。无论裂缝结构、沉淀物结构及渗透扩散通过对比都有证据。

  半生坑古玉经过清洗以后,会出现微残损现象,有的会出现一些棱角磕碰残,这种残痕结构和残损部位是符合规律的。但是赝品采取毫无规律,不可能至残的部位,也故意碰残。

  由于生坑伪造的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因而把半生坑作为造假的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科技文化知识,掌握半生坑古玉的几十项特征标准,用这些标准对比赝品。

  半熟坑古玉

  半熟坑,是说古玉出土后进行过较长期的盘戴把玩,形成比较圆滑的手感。由于掌握半熟坑古玉的特征标准难度更大,也是造假者伪造的重点,近些年市场最多的就是这类半熟坑的赝品。

  半熟坑玉器的标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够触摸玉器的部位,比触摸不到的部位其光亮度会出现误差。这是赝品无法伪造成功的。

  凡半熟坑古玉的沁色,越盘戴颜色越深。而老仿或现代赝品由于采用高温高压强化染色,因而越把玩颜色越浅。

  凡带有穿戴孔的古玉,无论是光感、质感,以及孔口边缘的倒角过渡,都是赝品无法伪造的特征。

  如果说生坑表面的腐蚀层称为皮壳,那么半熟坑古玉的表面出现的便是光亮柔和的包浆。由于赝品无法实现真品的包浆状态,因而只能采取施腊或泡油的手段进行伪造。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真与伪的皮壳包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形成的原理也完全不同。

  熟坑古玉

  熟坑是说,古玉出土以后经过了几代人的盘戴把玩,使玉器十分透润,手感也很油滑舒服。由于这种熟坑玉器相对较难伪造,所以市场上多见的,是一些清末民国时期的提油器物。

  真正的熟坑古玉,不但手感圆滑舒服,重要的是熟坑古玉透润,这种油透状态无法伪造。

  熟坑古玉的历史经历不同,有保护很好的,有保护较差的,保存环境的复杂,造成了熟坑古玉出现划痕、残痕、纹饰线条的磨损等,这些特征都是赝品极难伪造的。

  熟坑古玉无论是纹饰线条,还是工艺的死角部位,都不会盘磨造成污渍的残留和沉积,这说明传统工艺磨制的棱角过渡很柔和。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古玩艺术品价格认定专家)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古玉赝品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