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PK《千里江山图》 究竟谁是NO.1

2017年09月30日 08:58 中国文物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还在热火如荼的进行中,不管是专业的艺术爱好者,还是抱着欣赏态度的普通观众,都想一睹其真容。尽管故宫博物院出台了排队领号,单双分开的措施,但还是抵挡不住民众们强烈的好奇心。一时间故宫门前真可谓门庭若市,车马盈门。

  “故宫跑”、“排队三小时,观展五分钟”等在两年前展览《清明上河图》时出现的热词再次回归公众视野。两年前,《清明上河图》在“石渠宝笈特展”展出,参展期间获得了十余万粉丝的“注目礼”。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参加“千里江山特展”的具体人数,但小编相信绝对与“石渠宝笈特展”有一拼。那么《千里江山》和《清明上河》究竟孰优孰劣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幅国之重器吧!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不得不提的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他十八岁便显示出不凡的绘画天赋,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被一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慧眼识珠,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经悉心教诲终成大器。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千里江山》PK《清明上河图》

  两幅画不相同,一幅为大青绿山水,一幅为水墨风俗画。当然,同是北宋末期的绘画,也具有部分相同的时代特点。一幅是皇帝门生的“千古绝唱”,一幅是兼具艺术与历史双价值的“盛世危图”。究竟哪张更胜一筹呢?似乎《清明上河图》更加脍炙人口,也常在古装影视作品上出现。但是故宫博物院展览组的张光耀曾表示:“《千里江山图》在业界的评价和地位甚至是高于《清明上河图》的,之前没有人炒起来,不为人所知,在故宫里默默无闻多年。”

  在一定意义上,《清明上河图》超越了时空,他所描绘的汴梁之繁华,给了我们见证当时盛世之景的机会,因此可以说它战胜了时间印证了历史的不朽。

  《清明上河图》是风俗人情,但存艺者之心少。欧阳修曾经说过,“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清明上河图》中便没有这份画工之艺,这并不是贬义,只是风格有所不同。这可能也与作者张择端的出身有关,从小读书求学,满腹的才华,同时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有着入仕的愿望。有人说,可以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他忧国忧民的感情,看到他对世俗的关照。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作品,那《千里江山图》就是一幅浪漫主义作品。这可能也是《千里江山图》不如《清明上河图》火的原因,因为后者的艺术性更强一些,所以主要是在丹青绘者之间流传。而《清明上河图》除了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它是研究北宋繁华市井的重要作品。当然,这两幅作品不相上下,也无从比较优劣,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