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12时39分,四川绵竹市九龙镇九龙寺大雄宝殿突发大火,火势持续约4小时后被扑灭。至晚间,四川省绵竹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发生在该市九龙镇的九龙寺大火,共造成寺庙大雄宝殿、祖师殿、毗卢佛塔烧毁,过火面积800余平方米,无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位于绵竹市九龙镇的九龙寺,是一座经民宗部门批准设立的佛教宗教场所,占地20余亩,距离市区仅7公里。寺庙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全部损毁,于2010年启动原址重建,目前还未完全建好。媒体从目睹现场的百姓口中获悉,火灾事故起于大殿,随后引燃了距离不远处的木质高塔。而被烧毁的高塔总计16层,全部采用中国传统卯榫结构,耗资数亿元,历时8年之功,号称“亚洲第一高塔”。
公开资料显示,火灾发生后,德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应急救援和后续处置工作。德阳市公安、消防、安监、民宗等部门和绵竹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开展人员疏散、灭火救援工作,但九龙寺依旧未能逃脱化为灰烬的命运。而如此工程,却在众目睽睽之下,葬身冲天火海,实在是见者痛心、闻者扼腕之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然而,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不幸却总是争相上演。仅在今年,在九龙寺大火之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轮寺东配殿因工作人员疏忽发生火灾,致使50平方米的东配殿基本焚毁。2015年云南大理古城楼因火灾造成600多年历史古迹全被烧毁,2013年丽江古城突发大火似乎仍历历在目。据相关数据统计,仅2009年至2014年间,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的火灾总计超过1400余起,起因多是生活用火不慎、电器短路、玩火、吸烟等人为因素造成。
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各级党委政府、文物部门如何心存敬畏,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守土尽责,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然而,现在看来这项工作开展得并不如意。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就曾公开表示,“当前一些城市的文物保护是消极保护,而文物遗存的保护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境地”。
在法轮寺东配殿火灾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局向全区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区各盟市认真汲取惨痛教训,举一反三,对辖区内文物博物馆单位严格排查梳理,坚决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全面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全力排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到文物安全无死角、无盲区。尽管对于已经损毁的东配殿而言,这一切举措都已无济于事,但对于文物保护的后续之路,警钟长鸣依旧尤未晚矣。
在任何灾难面前,生命至上无可厚非,但显然,文物古迹葬身火海,仅有“无伤亡”通报远远不够。然而,翻看关于文物火灾的公开资料与报道,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更多时候,官方对于文物火灾事故的通报,都会近乎偶然地会在“无人员伤亡,正在调查中”的统一口径中戛然而止,公众很难寻得火灾后续调查处理的有效信息。比如,到底失火的原因是什么、新建木质结构建筑是否配备相应的防火措施等诸多问题,想必才是有效防范文物火灾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