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飘渺:被遗忘的香器收藏

2013年03月16日 08:54   中国文化报  

明成化 素三彩鸭形香熏 明成化 素三彩鸭形香熏 汉代 青铜博山炉 汉代 青铜博山炉 唐代 三彩香熏 唐代 三彩香熏

  本报记者 黄辉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很多人年少时就会的古诗,虽然后人对“香炉”有不同释义,但据历史记载,无可置疑的是,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香文化就已风靡,而种类多样、形制繁多的各式香器也成为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香文化。近日,由天津博物馆与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为期2个月的“天香飘渺——沉香及中国古代香器特展”正在天津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沉香及历代香器两大部分,尤以各代香器为展览亮点,将这些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香器完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让人体味香文化的风韵。

  香器中的千年炉香

  中国古代有非常悠久的用香历史,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各种香料,香道也随之产生。香从生活附属品一跃成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考古表明,直到汉代才出现专为焚香而制作的香器,此后历代出现各种式样的香炉,如汉代的博山炉,魏晋的鸟形香熏,唐代的长柄香炉、多足香熏、熏球,宋代的折沿炉以及各个窑口生产的瓷质香炉香盒等,至明代,盛极一时的宣德炉更是将香器制作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几乎囊括了每个时代的典型香器,时间跨度从汉晋到清代,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香器的历史。比如,在“闺阁之香”部分中展出的一件唐代镂空花鸟银香毬是唐代曾流行的一种重要用香器具。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一书详细记载了香毬的制作与用途,香毬外壳采用镂空雕琢,内部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承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转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重心影响,使香盂随炉辗转而总能保持平衡,不管内部球体如何转动,里面的香灰或火星都不会洒落出去,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件器物,别致的设计却展示了今人难以企及的古人智慧。

  明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宣德炉,被后世誉为青铜艺术的最后盛宴,宣德炉不仅延续了文房品香文化,更大程度上形成了赏炉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对宣德炉的收藏趋之若鹜,后世多有仿制,明末形成仿造高峰,至民国时期一直有仿品,可见宣德炉作为明代香器极品的地位无以撼动。

  在此次展览中,另一特色是汇集了13件出自于景德镇御窑遗址的香器,它们在陶瓷考古界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明代陶瓷香器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熏。鸭形香熏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盖子,下半部分用于盛装香料,鸭颈与口相通,鸭腹椭圆,腹部合缝处有6个巧妙的隐孔,可以让空气从孔里进入鸭腹,与张开的鸭嘴形成对流,烟气从烟嘴中自然散发而出,设计十分巧妙。这件鸭形香熏是从大量出土瓷器碎片中细致筛查、精心粘接而成的,全国仅存一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散佚各处的香器收藏

  其实,在这次展览中,类似香毬、鸭形香薰这样设计别致的香器还有很多。天津沉香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毅表示,这次沉香及香器特展是目前为止首次真正意义上的香器展,完整地呈现了从汉到清,历史上出现过的典型形状的香器。“尽管如此,此次展出的香器只是历代香器中很小的一部分,古人用香非常普遍,与之相应地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香器,要认真梳理的话,可谓是浩如烟海。香文化在清末逐渐衰落,香器也就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几年,随着对沉香和香文化关注度的升温,各式各样的香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黄毅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对古代香料及香器颇有研究,尤其对两宋香炉做过详细考证。扬之水介绍,古代香器种类和样式,就实物而言,不仅有常见的香炉,更有燃香使用的香铲、香帚、香合、香箸,盛香的手炉、薰球、香囊、香盘等用具。

  扬之水表示,香器不仅是了解古代香文化的重要佐证,也是了解古代生活文化的重要证据。比如,鸭形香器就是南北朝以后备受青睐的器形,宋人《秋堂东轩》一诗就有“铜鸭烟昏砚墨香”的诗句,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黄庭坚等诗人,也纷纷写诗填词描绘熏香小鸭的美丽,明刊《李卓吾批评真本西厢记》、《琵琶记》更是证实香鸭成为明朝版画中的重要对象,这些都间接地反映了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黄毅介绍,在本次展览中,展品不仅来自于国家级的各大博物馆,还包括一些研究机构的藏品,而其中一些藏品则来自于国内外重要私人藏家之手,此次展出的部分藏品就来自于观叶楼、九砚山房、一笑斋、芙蓉斋、望滇斋等机构。

  总的来说,香器收藏还比较零散,没有出现按照艺术史脉络形成的较大规模的公私收藏机构和藏家。虽然有很多瓷杂类收藏家藏有一些香器,但他们不一定真正了解香器或者香文化,甚至不知道古代香器的基本器形和知识。近几年已出现一些初具规模、按照香器类别进行收藏的藏家,比如,上海收藏家刘超就收藏了150多件各式香炉,尤以瓷香炉居多。

  拍场升温 预热香器市场

  尽管香器收藏还未形成规模,但拍卖场上的香器已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吸引了大批收藏家。2007年5月,在中国嘉德[微博]春拍中,一件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以2643万元成交;在其之后,香港佳士得[微博]拍场上的一对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以3392万港元成交。

  2010年的12月1日,香港佳士得的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亿港元成交,被收藏家刘銮雄收入囊中,创下了古代香器世界拍卖纪录。这种动物造型的香炉并不多见,被行内人称为“香兽”,古人重观赏,用金属或陶瓷等材料做成各种动物造型的香炉,多选择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为题,赋予吉祥的寓意,使香燃于鸟兽腹内,香烟从鸟兽口中缕缕而出,情趣盎然。

  同年,在北京匡时[微博]2010五周年艺术品拍卖会上,“锦灰吉金——王世襄藏炉”专场拍卖备受瞩目,最后,该专场成交率为100%,成交总额高达9844.8万元。这批香炉曾于2003年在中国嘉德上拍,20件香炉当时的总成交额逾千万元,7年时间,升值近10倍,其市场效应非同一般。比如,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曾为王世襄《自珍集》封面,在2003年中国嘉德以166万元成交,在2010年的成交价就高达1512万元。除此之外,其他拍品均以远远高于估价的价格成交,具有文化内涵的香器市场前景可见一斑。

  作为中国香文化载体的香料与香器,是一笔亟待挖掘整理和传承的财富资源。而依香而生的香器,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香文化背后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的变迁。黄毅表示,目前,真正了解香文化,对沉香和香器感兴趣的还是小众,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香料和香器,真正了解曾经遗失的香文化,而不仅是关注他们的市场价值。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