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文化力量 促进茶业转型升级

2016年12月19日16:09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前几日北京大风降温,看着走在街上的每个人都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模样,好不容易这几天气温略有回升却又迎来了雾霾红色预警,在这样的天气里行走,脑海中总会莫名浮现出那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想象着在寒冷的冬夜里有一两个好友登门拜访,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茶水也开始沸腾翻滚,是多么温暖又惬意的事情啊。

  我想不单单是笔者自己,茶应该在每一个中国家庭和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小的分量。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和“柴、米”并列定位为每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活必须品,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他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将茶的历史追溯到了4700多年前。而在随后漫长的中华文明中,茶一直被中国人当做国饮,不仅影响着人的生活,也影响着人的精神,以茶会友、以茶养性等等。

  在遥远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茶同丝绸、瓷器一起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被传到了西域、罗马甚至更远的地方。而到了近现代,我国的茶产业也在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茶叶的消费需求大增,饮茶之风盛行,此外世界对茶文化的重视以及国际医学界对茶的高度评价都对我国茶的产量和出口量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据统计我国有20多个产茶省,同时拥有8000万的茶农,并且拥有我国仅有的茶种,如乌龙茶、黑茶、花茶、普洱茶等,这些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茶产业在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的现状亟待改善,茶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首先,我国的茶是有名茶,而无品牌。如果有人问你中国的名茶是什么,你可能会如数家珍,碧螺春、铁观音、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等等,但若有人问起中国的国茶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沉默不语。提到国酒,一定是茅台;提到国烟,很多人首推中华,但是至今为止我们仍不能确定有哪一个品牌的茶商可以完全代表中国的制茶产业。张一元、吴裕泰等众多代表“中华老字号”的传统茶庄的确被很多人所熟知,但他们的复制性太差,仍不能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字头下属12家省级茶叶公司中,只有4家有注册商标;全国生产加工茶叶的企业有近7万家,但是注册商标的只有近千家。由此可见,整个茶产业从业人员的品牌概念模糊,意识淡薄,相关的品牌营销更是落后。

  另外,整个行业尚未形成良性竞争机制,行业内较为混乱。由于目前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茶叶价格定位标准,因此已经演变成了较混乱的、激烈的“价格大战”。部分商家甚至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辨真伪,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也伤害了消费者对中国名茶的信心。

  第三,我国茶产业规模过大,但效率低下。由于近年茶产业的发展异常迅猛,许多地方制订规划,盲目扩大规模,只要气候适宜,地方政府几乎都将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使一些并不具备优势的产区相继崛起。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在早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茶产业的头号问题,就是规模过大产能过剩,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快速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他介绍“2000年全国茶园面积为1347万亩,2012年为3529万亩,平均每年新增茶园180多万亩,我国茶园面积已占全世界茶园总面积的53%;2012年国内茶叶总产量为175万吨,而3529万亩种植面积的产能完全释放,茶叶产量将达到300万吨/年以上。”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茶叶的种植到采摘、加工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在南方茶叶产区,很多农民并不是专业从事茶叶生产,而是从事多种农副产品的生产,缺乏必要的培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自1984年茶叶开放经营后,我国大多数茶园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化程度很低。

  此外,还有非常明显的一点窘境,那就是中国茶走出国门极为困难。中国茶与海外茶一番拼杀之后的结果是,七万中国茶企拼不过一个立顿。虽然我们有着丰富的种茶制茶的经验但是却没有一个成熟健全的海外市场营销模式,拿在国内售茶的经验向外国人推销茶叶也不大行得通。对于饮茶来说,中国人自是知道用开水冲泡,等茶水上色到一定程度后吹开漂浮的茶叶,浅尝一口并在口腔中回味,咽下之后继续品尝余味。但是对于“老外”来说,这一套流程似乎有些复杂,面对一团散装的茶叶,无从下手的他们很可能会望而却步。

  面对这些痛点,我们都要着力一一解决。2016年10月17日,农业部制定下发了《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当中就提出了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的问题,同时为了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做强茶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其中就包括了要坚持适区适种,划定最宜区;加快育种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加快标准制定,提高茶园利用率等方面的内容。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从茶叶的高效率种植采摘到高标准加工生产,茶产业还是在围绕第一、第二产业来进行,这些方面我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不具有绝对优势,我们需要给茶叶注入更多中国特有的茶文化,才能更好的加快推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不管是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滋养,还是国家对文化强国战略的一系列政策扶持,都体现了文化在当下的强大动力,可以说文化是开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把“金钥匙”,对于茶产业来说同样不例外,而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运用好这把“金钥匙”,找到文化与茶业的对接点。

  爱听故事是每个人的共性,因为它能够恰当地打动人心,真正走进听者的心中。中国的十大名茶,每个茶种背后都有一个久远的故事,当这些传说故事和人们手中的一杯茶联系起来的时候,那杯茶就不仅仅有香郁、形美、味醇等众多的形容词,还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传神的细节,让饮者欣欣然品下一杯带着故事的茶。

  关于冻顶乌龙茶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祖籍福建,有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有路费,乡亲们就纷纷给他捐款,临行时还嘱咐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举人,回家探亲的时候,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制之茶清香可口,从此就有了冻顶乌龙茶这个名字。

  如果冻顶乌龙茶的茶商在进行产品营销和品牌定位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传说融入其中,让两岸同宗同源的亲情和冻顶乌龙茶的清香共同走进消费者心中,就会借助优质的产品和人们心中的情感树立起一个独特品牌。

  当现代人们日日穿梭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时,都会在心里向往着一个独立于世的“桃花源”。陶渊明的桃花源也许我们永远寻之不见,但茶乡的自然和清新还是能够给人们带去身心的放松。将茶园和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够为茶农创收,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与茶相关的文化和知识。现代的旅游方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游山玩水,“求心、求知、求乐”是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他们更愿意参与体验式的游玩。比如在茶园中单独划定一片区域为游客开放,请专业的茶农指导游客采茶,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自己体验茶艺,推出专门定制的茶膳等。

  老舍先生的一部《茶馆》至今都是万人称颂的名作,以一个茶馆为背景延伸出来的故事中揭示了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老式茶馆的韵味和魅力。可是现在能够让形形色色的人都安坐其中谈天说地的平价茶馆几乎没有。对很多人来说,现在的茶馆算是略显奢侈的选择,很多人路过茶馆而不敢入,因为茶馆给人的感觉太神秘了,大家不知道进去一壶茶会喝掉几十块还是几千块。没处喝加上喝不起,让不少国人和茶馆渐行渐远。反而星巴克在前几年开始做起了茶吧的生意,在纽约开起了茶瓦纳茶吧。一个茶品牌的创始人曾经说过,“星巴克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将咖啡豆变成一杯热咖啡。同样传统的中国茶业都是在卖茶,而不是在卖茶水。只有做出大家都喜欢喝的茶饮,才有可能赢得市场。”

  那我们是否可以赋予茶叶更多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让老北京时代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重新出现在每一个街头转角,售卖茶水,也售卖故事和韵味,让古香古色的装饰和古朴但并不简陋的家具重新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们聊天约会的场所有除星巴克之外的更多选择?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产业与众多产业的融合逐步加深加快,互联网+茶也需要走上这条融合之路。现在不管是茶的销售还是茶文化都尚未年轻化,这就会忽略了一大部分年轻客户群,而借助互联网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茶叶生产经销商之间信息的互通有无,还能够更快的打进年轻客户群当中,用他们习惯的消费方式进行营销与宣传。

  除此之外,现在已经开始有人着手进行“互联网+茶叶+金融”的全新探索,尝试将茶叶的产业链由线下发展到线上,并加入新的制度设计以及金融元素,将茶叶从消费品和一部分收藏品的属性进一步延伸成为一种全新的投资品。

  其实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时候往往有很多的担心和疑惑,比如高价茶甚至天价茶总会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眼下的茶叶市场上,除了常见的几十元一斤的花茶、三五百元一斤的绿茶之外,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档茶并不少见。曾经有人在明前茶初上市的时候做过走访调查,在北京城西南的马连道可以说是北京茶叶一条街,云集了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300多家茶商,“我们发现在马连道几乎每家茶叶店铺的窗户上都贴着一张海报,上边醒目的写着“新到明前茶、雨花茶”,或者是“明前西湖龙井特价”,其中最贵的明前龙井要5600元一斤”;如果说马连道的茶叶市场有半批发性质,价格还能为普通人接受,那么国贸附近一家连锁茶店里的明前龙井可谓卖出了天价,“明前龙井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价格分别为200—1000元不等,仔细一看,发现这还只是二两茶叶的价格,销售员说店里还有更好的龙井,1万一斤和2万一斤的都有。”

  茶商在介绍这些高价茶的时候都会给出相当“合理”的解释,比如“这是今年第一茬茶,且采的是龙井的茶蕊,两叶一芯,味道最好,因此也最贵”,“我们家的茶是武夷山的正岩茶,只有在6棵母树方圆7公里内产的茶叶才算正岩茶,其余都是外岩茶”。尽管如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仍然表示“2万元的明前龙井、6万元的大红袍、10万元的云南普洱,这样的价格已经不是正常商品的价格了,高得离谱了!”

  不可否认,茶叶价格居高不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前提到过的劳动密集型种植方式以及人工为主的采茶方式都会对价格产生影响,另外行业特点和渠道模式同样对价格产生着不小的影响:每个行业有着不同的利润分配原则,比如茶饮料批发商在每瓶饮料中只赚取几分钱就可以满足,而在茶叶领域,经销商没有5%—20%的利润空间是很难被激发的,但我国大部分的茶叶企业要借用中间商的资源来完成茶叶流通,就需要考虑每一级中间商的利润。有人在对茶叶的销售过程进行总结之后给出这样一个流程“鲜叶收购—手工加工—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拼配评级—包装设计(内包装与外包装,包装设计质量) —广告宣传—营销策划—不同销售终端—购买者”,从茶叶生产商到最终的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如此多的环节, 层层利润盘剥必然会导致茶叶价格的虚高。

  当然,即使有的消费者为了买到好茶心甘情愿付出高价,但茶叶质量也仍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拿普洱茶来说,它属于后发酵茶,越陈越香,而且颇有养生功效,使得很多人对陈年普洱的收藏和消费趋之如骛,可事实是根本没有那么多货真价实的陈茶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曾经有知情人士透露,很多宣传20—30年的陈茶,其实是用2—3年的茶经过湿仓加工而成的,更有甚者会用高锰酸钾水浸泡茶叶,一方面让茶叶腐烂更快,另一方面使颜色比较通透、明亮。还有众所周知产量稀少的明前龙井,不少商家在销售时会拍胸脯保证“要多少有多少”,而北京吴裕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吴裕泰每年销售顶级明前龙井一共不到200斤,平均在两周之内就会售完,因此那些“要多少有多少”的明前龙井在质量上必然难以保证。

  消费者爱茶,但是对茶叶知识却并不充足,要在琳琅满目的茶叶产品中进行品质鉴定,既要考虑茶叶颜色、形状、嫩度和净度等外形条件,还要品鉴包括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在内的茶叶内质,对消费者来说繁杂且难以掌握。同时若要检测茶叶中是否含有农药残余,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对普通人来说也是难以实现的。

  现在尝试进行“互联网+茶叶+金融”的多是各文化产权交易所,而他们在制度的设计上就是着力在解决以上问题带来的困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一个线上电子交易平台或者叫电子盘之后,将茶叶作为标的物进行挂牌,其中交易的方式类似于股票,投资者可以在线上操作进行申购及交易。各地的茶叶生产商将产品放到电子盘上之后,投资者可以直接进行买卖,省去多层经销商的环节,使产品与消费者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产生联系,首先就没有了中间多层利润的加码,茶叶价格就会回落一部分。另外,由于各个文交所或电子平台都会将价格公开显示,投资者可以自由进行对比,这就会促使线上茶叶的价格趋于公开与公平。

  其实互联网电商也想到了将厂商和消费者直接进行联系,线上购物平台中的茶叶销量也相当可观,但是他们仍然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无法确定产品质量以及真伪,只能不停做王婆—自卖自夸。而各个文交所在茶叶准许进入电子盘之前,都会送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或者其他第三方权威质检部门进行一一检测,只有合格的产品和达到相应标准的茶叶才能够获得进入电子盘的“入场券”,由国家质检做背书,使得茶叶质量有了保障,于是茶叶真伪难辨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称电子盘中的交易者为投资者而不是消费者,这其中也就体现了在这个制度中加入“金融”的意图,以及我们说的拓展茶叶的投资属性。文交所推出的茶叶电子盘不仅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茶叶的销量,还能够为大众及其家庭增加一个资产配置的新选项。电子盘中的茶叶多为具有收藏属性的普洱茶、白茶、大红袍等,投资者在电子盘中购买茶叶之后,可以选择提取实物,将茶叶带回家自行保管或者喝掉,同时也可以将其放置于文交所由专门的第三方专业仓储进行保管,随着这些具有收藏属性的茶叶不断升值,投资者还能够从中获得利润。同时,投资者对不同品种的茶叶进行投资之后,必然会对自己投入金钱的产品产生关注的欲望,这样一来还能够促进更多人对于茶叶以及茶文化的了解,也无形中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互联网、茶叶、金融的融合,必然会带来资本的扶持和推动,这些资金扶持又可以反哺产业前端,提高茶叶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等等,如此形成一个完善的良性循环,则更有利于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当然,有资本的地方总会有人想要投机,这就需要整个文交行业从源头做起,进一步完善茶及其他文化产权交易的制度设计,以及内部自律体系,同时呼吁建立和加强外部的监管体系。因为,投机只是短期的赌博,而投资则是建立在规范性的操作上,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的长期投资。

  虽然在茶业生产销售、品牌建设、文化推广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的功课要补,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已经开始有很多人奋起努力的脚步。随着文化与茶业,文化与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中国茶业转型升级之路,不会太远,中国茶业复兴之路,也不会太远。

  编辑:李健航

新浪收藏文交所频道
传递文化产权市场健康价值观
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茶叶文化转型升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