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印信:和金石的一种缘分

2014年05月15日 17:53   和讯网  收藏本文     

  ◆ 陈鹏举

  岁梢开了个墨迹展。其中有些北朝拓片的题跋。题得多了,感觉自己和历来的金石有一种缘分。金石太动心了,是可以镌刻心思的物。而且这物,真可以托付永年。

  建君看了展览,写了篇文字,说了一些夸奖的话。这篇文字要化为铅字,还要些时间。她把它先发在微信里了。微信是一种有分享有间离的交谈方式。她的这篇微信,提醒了她的一个朋友。

  这朋友第一次读到了我的姓名,被这篇微信夸奖的人的姓名。他有了好感,自然想起了河北廊坊的一个朋友那里有枚铜印,是枚印面为“陈氏鹏举”的古铜印。对我来说,是个陌生人的他,很快把他这个信息告诉了建君。

  建君第一时间把这枚铜印的照片发给了我,印面,还有印钮。

  我和她同样惊呆了,惊喜呆了。天下真有这样事。意料不及,不仅仅是喜出望外这样简单的心情了。

  首先想弄明白的是,这是枚什么时候的印。同代的,同姓同名的人多了去了。异代呢,自然更难以计数。只是前人的印信,流传下来的,少。想去同姓同名地找的,可能千百年来,不曾有一人。异想天开,天哪有这样开的。

  谁会想到,今天,天真的开了。绝对是古印信,也毫无疑问是同姓同名。

  建君感觉这天是由她开的。照她的话说是:“大概就是冥冥中你托我交还给你的吧。”她匀到了这枚古铜印信,还执意送给我。

  在万憙楼头,钤了得到后的第一个印蜕。先在巴西花梨大木板上钤,结果是“举”字淡了。猛然明白真是古铜印。岁月长久,铜印自然有细微不匀的现象。

  陆康看了原先的照片,初以为是元代的。见了印蜕,感觉不一样了。我在微信上发了印蜕,几位篆刻家见过说是宋代的了。意见是,元代印信没这么生动。应该是北宋民间产物。还说这类印,隋代就出现了。隋代封泥用印转化为白纸钤印,由白文印转化为朱文印。唐代就有著名的“都亭新驿朱记”。宋代开始流入民间,再后来分为元朱文和九叠文。

  接下来的又一个问题是:这印的原主人是谁。这是个不得不提的问题。可谁都更明白,这最可能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道是凤来仪,碧梧犹有枝。昔年归来我,今日又来谁。八百千秋岁,麻姑彭祖期。留余方寸铁,名姓未甘卑。”想得很恍惚,写了这首诗。印信和人的分离,是一件悲伤的事。

  记得前些年写朋友的文字,写到朋友身上残存的古风,美美地补上一句,“可怜他晚生了八百年”。这话说的时候,感觉非常美好。这会儿,才明白,原来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

  同名印信,流落到我这里了。想请陆康刻一方“八百年前人”,存念。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