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多见的县报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

2016年06月21日11:05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县级日报在当今已是凤毛麟角,但它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尤其在信息不发达年代,一篇篇中国的世界的新闻、一则则引人入胜的资讯是许多人开阔眼界的窗口,其中也透着办报人的美好心愿。

11959年的《东山日报》

  这份风靡一时的四开四版报纸是1958年4月1日,在时任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支持下创办的。自创刊至1959年4月底,报名为《东山日报》,每天一报,有时两版有时四版,月价三角,零售价每份一分钱;后来由于人手不足,从1959年5月1日起,改为每两天出一期,单日出报,报名改为《东山报》,月价二角,零售价每份二分钱。直到1961年2月25日停刊,《东山报》共出版503期。

  当笔者与半个多世纪前的《东山报》对视时,只见它有点泛黄,却字字清晰,若不留意出版日期,几乎看不出它“年纪”已那么大。当时报纸由东山县邮电局负责发行,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工厂、学校、部队、农村均有订阅,在北京、广州、福州、新疆等地工作的东山籍干部也喜欢订阅,他们把《东山报》当作了解家乡变化和发展的“窗口”。其报头题字集毛泽东遒劲有力的字迹,每期印有公历农历日期和天气预报。头版多为时政要闻、社论、短评、县领导文章;其他版面为本县综合新闻、图片新闻、副刊、国内外时事要闻等。每逢大节日、大事件,报头和主要标题套红,显得喜气、醒目。

31959年春节的《东山日报》

  1958年3月12日,东山县委、县人委发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号召,19天后《东山报》创刊,当天发表了许多鼓舞士气和推广植树造林经验的文章。

  1963年东山岛八尺门海堤通车前,人们出岛都得靠渡船,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僻远的海岛能有这样一种获取信息的载体,在当时备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穿行于《东山报》字里行间,笔者看到多位熟悉的老友文章。他们有的已作古、有的已淡忘,惟有不褪色的铅字印记着他们的辛劳汗水。据了解,当时办报条件很差,报社除了手摇电话机,最值钱的家当只有一辆旧自行车、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和一部120照相机。报纸都是东山报印刷厂工人手工排版的,拣字、拼版、刻字、铸字、插图几乎都靠手工,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当时的县委书记谷文昌非常重视这份报纸,指定副书记陈维仪兼管报社,并从各部门抽调有采编能力的黄鸿度、林泽传、张顺发、郑启明、邱永法、伍国昌等7人到报社工作。谷文昌还常到报社指导工作,与主编黄鸿度一起研究报纸宣传内容,使报道内容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与党的方针和政策保持一致。当时在谷文昌的感召下,报社同志不辞劳苦,白天下乡采访,晚上回来编写稿件,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

4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在《东山日报》发表的文章

  现已80岁的林泽传当年是《东山报》的记者兼编辑,还负责陵岛副刊。回忆往事,他感慨万端,“在报社,每天晚上必须守候在收音机旁,专注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新华社消息。遇到党和国家重大会议,记录一大串名单最吃力。有时信号不好,语句听不清,还得打长途与兄弟报社联系,将记录稿校准,杜绝差错发生。然后连夜赶到一里多远的内圩《东山报》印刷厂排版付印。”

  据林泽传回忆,谷文昌对报社人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1960年以后,东山岛进入“瓜菜代”困难时期。报社采编人员加班到半夜,饥肠辘辘,只能煮着自己在小菜园子种的“厚叶菜”充饥。此事让谷文昌知道了,他有点内疚地对副书记陈维仪说:“报社同志工作实在辛苦,对他们的关心太不够了。绝不能让他们把身体搞垮,应该给予特殊照顾。”东山岛是有名的缺粮县,在粒米贵如珠的当年,谷文昌破例决定:凡上夜班的同志,每人夜餐供应大米二两半。“那时,我们都是20多岁的青年,特别能干也特别能吃,消息传来,我们喜出望外。当我们第一次告别了‘瓜菜代’的夜宵,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一股暖流不禁涌上心头。”林泽传沉浸在难忘的忆海中,无限感念谷文昌书记的体恤之情。(林长华)

  (来源:中国商网—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东山报社谷文昌东山岛日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