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漆扇曾是最畅销产品 但流行时间不长

2017年04月13日 08:5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银鎏金累丝烧珐琅山水花卉纹折扇 ■银鎏金累丝烧珐琅山水花卉纹折扇
 ■黑漆描金扇骨庭院人物纹折扇 ■黑漆描金扇骨庭院人物纹折扇
 ■银鎏金烧蓝花卉镂空摺扇 ■银鎏金烧蓝花卉镂空摺扇
 ■玳瑁雕扇骨广绣贴象牙面人物纹折扇 ■玳瑁雕扇骨广绣贴象牙面人物纹折扇

  19世纪广州外销成扇进入“多元时代”,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介绍

  从19世纪开始,高质量的象牙折扇工艺逐渐消失,与此不同的是,纸质扇发展迅速,漆扇、玳瑁扇和贝壳扇等多种材质的成扇也纷纷出现。由此,19世纪上半叶,广州外销扇在材质选用和工艺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广州外销成扇进入多元时代。”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介绍,从种类上分有累丝银扇、玳瑁折扇、金漆折扇、纸面折扇和团扇,绢面绣花折扇、檀香折扇、杂扇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李培浩 梁婉莹

  早在雍正年间广州已有玳瑁扇制作

  多用镂空技法,纹饰则常见人物图案

  香港大收藏家关善明认为,中国外销玳瑁折扇的活跃时期甚短,大概只在嘉庆、道光之间,约合公元1800至1850年前后,年期较短。因为玳瑁材料贵重,雕刻困难,道光以后即已停产,因此传世甚少。

  玳瑁是海龟科动物,分布于东南亚以及我国海南岛、西沙群岛、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玳瑁甲片坚韧,不易折断,半透明,有明显的斑纹。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伯达在研究中指出,欧洲也用玳瑁制作器物和嵌件饰物,这些来自欧洲的玳瑁制品被广东官员进贡到宫廷:“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所子贡玳瑁烟盒;广东海关监督毛克明于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进鼻烟盒1盒,盒内装有洋玳瑁鼻烟盒2个。于雍正十三年闰四月二十八日又进洋挑花门帘9条,配以玳瑁钩9对。”

  杨伯达认为,“想必广州官员、商人中也使用欧洲玳瑁制品”,由此广州匠人学会了制作玳瑁工艺品,“雍正九年三月初一日广东巡抚鄂弥达进玳瑁面扇5柄,应是广州匠人所制……都是贡进宫廷的广州18世纪制品”。这也说明,早在雍正年间,广州已有玳瑁扇的制作。

  黄海妍称,由于玳瑁本身就有光、色和斑纹美,制作时会施加减地平凸等镂刻或镂空技法以显示其玲珑剔透,当时广州制玳瑁扇就采用这种技法,纹饰则以人物图案为最常见。

  黑漆描金折扇19世纪早期大量出口

  但流行前后不过五十年就被取代

  几乎与玳瑁折扇同期,广东地区以精制金漆器物驰名中外。伴随着漆器家具和漆盒的出口,漆扇尤其是黑漆描金折扇也于嘉庆初年即19世纪早期开始大量制作并出口西方。关于黑漆描金折扇的制作工艺,关善明有详细的介绍:黑漆描金其实并不是用笔描出的,而是以木片为骨,髹上多层黑漆,完成后再于黑漆表面涂上红色漆胶,待半干后扫上金粉,金粉贴于半干漆胶之上,待干后,用棉花抹去剩余金粉,而露出描金图纹,粘有残余金粉的棉花,放于熨斗之中焚毁,而取回黄金再用。金漆扇所用金粉通常都分深浅二色,即是“赤金”与“青金”两种,用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赤金”较为纯正,“青金”则加入少量银质成分,金漆扇的式样,是当时最为畅销的产品之一。

  画面题材方面,黄海妍介绍,经历了几何纹、植物纹、山水纹和动物纹后,到道光晚期,黑漆描金折扇出现了描绘人物的纹饰。与当时的其他外销工艺品一样,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主要题材的“满大人”图案开始大量出现在漆扇上。

  不过,黑漆描金折扇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五十年左右,于道光晚期日渐式微,被纸面折扇所取代。

  纸面成扇进入欧洲后成外销扇主要品种

  累丝银扇因昂贵不实用,很快便被淘汰

  纸面扇以折扇为主,团扇较为少见。纸面折扇在外国称为Mandarin Fan(“满大人扇”,又称“官家扇”)。纸面折扇均是双面工,正面大多描绘的也是“满大人”图案,一般人物十分细小;背面多为山水花鸟景色。据关善明介绍,早期的纸面折扇纯用彩绘,稍后人头改用象牙制成,人物衣服也用真正的丝绸剪裁贴在画纸上。与绘有“满大人”图案的广彩瓷一样,“官家扇”也颇受外国人的青睐,“就广州外销成扇所见,‘满大人’图案除了出现在漆面折扇上外,还在道光年间大量出现在纸面成扇上。纸面成扇进入欧洲后,很快就风行起来,成为广州外销成扇的主要品种。”黄海妍称。

  纸面折扇的扇骨有用漆木、檀香、楠木等材料制成,也有在一扇之中同时用多种材料做扇骨的。其全盛时期大约在道光中期,也就是1830-1840年间,之后水平开始下降,道光以后不再生产。

  对于比较少见的累丝银扇,关善明指出:累丝银扇流行于意大利,是出口扇中最为名贵的一种,用鎏金银丝造成,是较为华丽的品种,更有加上掐丝珐琅装饰。此种扇式,亦不实用,扇风不凉,只供观赏而已。累丝银扇的流行年代十分短,大约都是1790-1800年的制品,约合乾隆晚期至嘉庆初年,可能因为银质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金属,而且镂空扇式亦不实用,因而很快便被淘汰。

  丝质绣花折扇在制作上集中了雕刻和广绣两种工艺。黄海妍介绍,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的丝质绣花折扇,扇面的组织机构分别有绢面、绫面和纱面,扇骨有贝壳、檀香木、黑漆描金、动物骨等,在雕刻工艺上既有素身,又有在象牙、檀香木等扇骨上透雕人物纹,并以垂直牙丝补地;边骨为深雕庭园人物花卉纹。扇面则是正反两面分别刺绣动物及花鸟纹饰。这种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在整体上属于道光晚期的样式。她同时介绍,檀香扇大多是折扇,以檀香木片制成。制作工艺上类似于“卜瑞斯扇”,但由于其木质较象牙粗糙,不适宜镂雕细小人物,所以纹样一般以透雕花纹为主。

  名词解释

  平扇

  指扇面保持固定,不能开合折叠的扇子。

  在中西方扇子的发展史中,平扇都是出现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扇子形制。在中国,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资料却发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错金银铜壶上刻画的长柄大扇,距今约2200年,是象征身份权威的礼仪扇。

  古埃及图坦卡蒙墓葬中出土的礼仪扇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平扇实物,距今有3300年的历史,它的扇柄用黑檀木镶金皮装饰,扇面呈半圆形,雕刻代表上、下埃及的秃鹰图案,并嵌有绿松石、青金石、玛瑙、半透明方解石等多种宝石,扇面外围还有鸵鸟羽毛装饰一周,现已不存。

  在西方,平扇的历史也可以追朔到3000年前,古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罗马人均有使用平扇的考古图像资料出土,其用途同样也是礼仪成分多过实用成分。16世纪欧洲出现了最早的折扇,平扇因使用携带不便,渐退出历史舞台。

  19世纪,广作外销平扇以用料奢华、工艺考究、充满东方风情的特点流行于中西贸易中的后起之秀——美国市场。

  来源:新快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