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玩核桃身价“大跳水” 市民“赌青皮核桃”比往年理性了
“赌青皮”玩的就是心跳。
立秋之后,又到了文玩核桃上市的季节,朝天宫和夫子庙等古玩市场已热闹地摆起了“赌核桃”的摊位,和人们熟知的赌石一样,“赌青皮核桃”充满了刺激与风险,剥开一个青皮核桃,由核桃本身的大小、纹理、质感、颜色等判断价值。不过,记者注意到,受文玩核桃价格一落千丈的影响,今年市民“赌青皮”更带着“娱乐一下”的态度,并且变得理性很多。
[热闹的现场]
核桃赌什么?隔皮买瓤玩儿的是心跳
“开吧!开吧!”周末清晨,在朝天宫古玩市场的一个文玩核桃摊前,几个人正伸长脖子、直勾勾盯着两只青色的果子。李老爷子在摊前徘徊,终于下决心把已挑好的一对尺寸、形状相当的“青皮核桃”和两张百元大钞递给摊主,这里的行规是先给钱后开皮。摊主用小刀轻轻旋转,果子皮噼里啪啦地掉下来,露出一对儿新鲜核桃。过水、刷净后,摊主才把核桃举在眼前,用游标卡尺量量大小。“45(毫米)的,其中一个品相不错!”围观人发出一阵赞叹声,李老爷子有点欣喜,但遗憾没有凑成好对儿,“再开一个赌一把,配成好对就不止这钱咯”,周围人起哄,李老爷子犹豫再三又开一个。摊主说,每天来“赌青皮”的人不少,经常一对不行又开一对,有些甚至开了四五对都没配到好的,玩儿的就是心跳。
所谓“赌青皮”就是将新鲜的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核桃,通过外观的判断,赌它剥开青皮后的品相是不是好,能否能配成一对,若是能配成品相良好的一对,身价立马翻上好几倍甚至数十倍。若是配不成对,品相又不好,就算是赌输了,基本没什么价值,只能认亏。
“运气好的,在这些配不成对儿的破核桃里也能找到珍宝”,核桃摊主告诉记者。摊主表示,像这样的“青皮”一天卖得好的话能卖大几十对,200元一对,续开单个是100元一个。由于今年文玩核桃整体价格不高,“青皮”也可以买三送一,这么算下来也相当于打了个折扣。
[理性的玩家]
文玩核桃跌价不少来玩“青果”只是习惯
市民宋先生是文玩核桃的爱好者,他手里转着一对已发亮包浆的核桃,“这对核桃是在2012年的时候买的,这对狮子头当时花了7000元,后来有人愿意花2万元买,我也不卖。但现在文玩核桃跌了很多,价格已经只剩下零头了。但自己觉得天天把玩核桃能静心,于是就坚持下来了。”宋先生说。
除了整个核桃市场行情不济外,市场上鱼龙混杂,也阻碍了很多市民成为核桃收藏爱好者。
“100个人里头,95个手里玩的是王勇官帽和狮子头”,核桃摊主赵先生表示,文玩核桃的品种繁多,近年也有很多派生出来的品种,如南将石狮子,价格不菲,是一种产地停产的品种,而市面上说产自边疆的多是鱼目混珠。也有如狮虎兽这样打着狮子头名号的品种,一些人吃了几次亏,付出了代价,就不愿意再买核桃了,水太深也影响着新购买群体的进入,进一步影响文玩核桃的行情。
[摊贩喊“冷”]
核桃市场不景气来的人少很多
记者在古玩市场上观察到,今年的“赌青皮”摊位并不多,几十个摊位里只有寥寥几个在卖核桃。摊主告诉记者:“今年核桃收成一般,并且整体核桃市场不景气,也极大地影响人气。而这显然也影响到今年的买家,每年的多个老主顾,今年只来了两三人。”
记者调查发现,“核桃市”的不景气,摊主已明显感受到了,从每日开“青皮”的数量就可窥见一斑。一位摊主说,文玩核桃的产地主要是北京、河北、天津、山西等地,河北涞水因气候、环境利于文玩核桃种植生长,核桃品质最为突出,拥有鸡心、狮子头、虎头、公子帽等品种。现在南京市场上的大部分核桃都来自于河北一代,很多核桃摊主也是河北人,但核桃摊主告诉记者,真正的老核桃树已经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嫁接的,这就导致了老核桃树难以买到、新核桃树太滥,整体价格不高。这样的尴尬,在南京市场已明显让人感受到。一位核桃摊主也表示,前几年大家追捧的精品,原来10000元才能买到,现在只要600-700元,由于成本高、风险大,核桃商大多不再选择长期包树,而是等核桃熟了以后,看看长势再整棵买下来。但如果核桃市场再这么不景气,很多人可能就要转行了。
[专家建议]
收藏核桃价值有限,初买者切莫大海捞针
南京一资深玩家表示,“赌青皮”想获胜,难度非常大,如果是一位初学者,更容易被商家忽悠。一些走南闯北的古玩商专门提供“青皮”,但看到初学者就会用低档的“青皮”当高档货卖,经常看到有人花了千元,以为买了个狮子头,其实就是中低档的鸡心核桃,而好一点的鸡心核桃也就值五六百元。该人士指出,这些“青皮”是不少实力玩家挑剩下的,一些品种好的核桃树已被职业玩家早早包下,因此,用来赌的核桃往往较一般。该人士认为,一棵核桃树1年能长500颗左右核桃,而真正能配对成功的仅不到1/10,盲目参与风险很大。
不过,南京一位文玩专家建议,市民收藏核桃应该以平常心去面对,不能以赌的心态去面对,否则不仅容易迷失自己,也可能会让文玩核桃“变质”。并且文玩核桃的价格整体回落很多,以开“青皮”来从中获利难度很大,并且暂未发现止跌反弹的迹象。
来源:南京晨报 记者 黄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