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训波李秀珍双个展亮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过客——王训波油画写生展
开幕时间:2016.12.16 下午15:00
展览时间:2016.12.16——2016.12.20
学术主持:郑艺
导師:李睦
策展人:高登科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展览厅
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习作”中的“创作”——写在王训波画展前面的话
训波画画都是写生,无论是画人、画物还是画景,写生都是他的原始冲动。他在写生中寻找绘画的灵感,也在写生中探索绘画的秩序和规律。几年以来,他写生累计的作品难以数计,写生不仅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也已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似乎就是一个为了写生而存在的人。
长久以来,我们多数人都习惯于将写生当做绘画训练的手段,习惯于将这种训练的手段称为"习作",将训练完成后所作的绘画称之为"创作"。至于如何判断"习作"的结束,如何界定"创作"的开始,恐怕就无从谈起、无人问津了。而对于训波而言,"习作"与"创作"的概念在他的认识中始终是"模糊"的,甚至可以理解成为是同一件事情。因为在他看来,对于画面秩序的把握,对于画面情趣的追求,对于画面语言的尝试,都是绘画最基本的、最初始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值得艺术家为此付出、为此贡献、为此牺牲。也正因如此,绘画才会珍贵,才会魅力无穷。
训波画画注重"势态"的作用,注重"势态"与构图、色彩、笔触的研究。他认为这些至关重要的因素不仅在"创作"中,同样也在"习作"中存在着。并且这些因素比画中的故事描绘、情节刻画更加重要。他一如既往的追寻着存在于事物外表之下的"力量感"、"运动感",以及它们带给绘画过程的艰辛与快乐。他没有以在"习作"中表达追求为"耻",反倒以在"习作"寻求理想为"荣"。他是一个从"习作"中来,再到"创作"中去的人。他以自己平实、质朴,充满感染力的作品向我们说明"习作"和"创作"的概念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绘画中始终保持的"创作"心态。但是这种"创作"的心态又是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在训波的那些看似"习作"的作品之中……
李睦
2016.12.8
临界的记忆
文/高登科
绘画作品与特定时空有怎样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写生作品而言,对景写生一般要紧紧围绕着特定的时空情境,比如印象派画家曾在巴黎街头专注通过画面呈现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下的光影变化。印象派当时是具有创建性的,但是从现时的艺术观念来看,印象派在巴黎街头的绘画相较于艺术而言,更像是一种实验。
王训波的写生作品虽然跟特定时空有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他在绘画中突出了自己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被他描述成“过客”。主体是一种游走的状态,势必会将自身全部的触点打开,所以我们能够在王训波的作品中读出很多敏锐的东西。这里的敏锐,与洞察力无关,绘画毕竟不同于做实验或侦探,所谓的敏锐是能够在感性的云图中,触碰到自我的内核。生生不息之物皆著我色彩,色彩在画笔下涌现,构筑成自我感知和记忆的线索,也构成了自我本身。
王训波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具有很大的跨度,从画室到窑洞,从东海岸到西北内陆,从人体到人物再到肖像,王训波用“过客”的心态重新梳理自己的所画所感。画面中人物神态和自画像如出一辙,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写生对于王训波来说,是用画笔探索出生动的临界状态。这种临界触动他当时绘画的神经,也触动观者,整个展览则是王训波临界的记忆。
写在“过客”之后
人生天地间,我们都是过客。
苏东坡的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道尽了过客心理。人活一辈子,到头来只剩下回忆,人死了甚至连回忆的痕迹也没有。一张写生作品就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故尔趁活着的时候多回忆一下,重温一下生活的美好,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也便成了我学画以来办的这第一次个人画展的重要理由之一。
其实人生本无意义,但人又总是不愿承认,也不甘心,总是要寻些意义出来,于是乎人类有了宗教、科学与艺术。人有了这多事情可做,活着也就有了意义。文森特·凡高在写给他弟弟迪奥的信中说:“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三十年,我要以素描与油画的形式留下一些纪念物,不是为了对某种艺术倾向有好感,而是为了报恩,为了表达一个诚挚人的感受。”我们写生的意义也在这里,就是在表达感受、感情和思想。至于表达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即所谓“人品决定画品”、“风格是人的背影”。
三年转瞬即逝,作为过客,清华的三年必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三年,三年中的写生作品也将成为我人生记忆中永远的美好。改动一下法国作家司汤达墓志上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但愿我们每一个从事过绘画的人临终时都能对自己说:“这一生我曾活过,画过,爱过……”
王训波写于清华园照澜院
2016.12.8
王训波
1972 生于江苏沛县
教育背景
1995 江苏教育学院
2001南京艺术学院
201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在读
展览
2016 平凡的世界——陕北写生作品展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馆 西安
2016 青果·清华写生活动暨写生作品交流展 刘海粟美术馆 常州
2016 第六届“爆破”--“万·化”学生优秀作品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4 “一个中的一个个”群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4 无形工作室群展 时代美术馆 北京
2012 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北京
2011 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生写生小品展 798艺术空间 北京
痕迹—2016李秀珍作品个展
开幕时间:2016.12.16 下午15:00
展览时间:2016.12.16—2016.12.20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A区展览厅
学术主持:郑 艺
导 师:曲 欣
策 展 人:高登科
平面设计:翟松桥
展览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前言
今天,李秀珍同学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创作的“痕迹”系列作品展示出来,近百幅的作品是她对这几年学习历程的一个小结。今天的成绩源于她对艺术真挚的热爱,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精神。她为人谦和、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为达成自己的艺术目标苦心钻研,努力工作,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她在创作中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探索不同材料在绘画表现上的可能性,将现实物象进行抽象化处理,画面效果单纯,表达涵意直接了当,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形式美感。这些作品得到广泛的好评,并多次入选国内重要展览。作为导师,我为她感到骄傲。
今天的展览仅仅是个开始,今后的艺术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她能够一如既往,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曲欣
2016年12月8日
失焦的实相
文/高登科
绘画作品关乎体验和表达,是作者在浩渺的图像世界精炼出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从事绘画创作的人来说都要通过做减法的方式,把纷乱世相打回“原形”。
李秀珍的作品一直围绕超脱现实的宏大世界,当然这里的宏大与宏大叙事无关,而是她把宇宙、星云、存在、痕迹、时间等宏大概念都融入了自己感性的解读,她通过自我感知,在冥想、梦境、迷离的状态下创造出一个更大的“自我”。李秀珍的画面似乎永远是一种“失焦”的状态,拥有一种氤氲、苍茫的感觉,而孕育其中的更大的“自我”则随时有可能喷薄而出。当然,李秀珍的创作不局限在“画”上,所有对她创作可用的元素和语言都成为她汲取的对象,综合材料、拼贴则是她最常用的方式。在“存在系列”中,可用说一帧帧小幅画面,拼接出一个更广阔的场域,而这种绘画的场域里,有“人”的形象暗含其中,这里“人”的形象才能与李秀珍更大的“自我”展开对话。
李秀珍的作品拥有一种存在性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直抵世相背后的“实相”。可以说“红色系列”“存在系列”“遐系列”分别针对本色、本体和本我展开,从凝重到梦幻,从苍茫到氤氲,实相失焦之后,面对的是更大的真实。
创作感言
2014年我进入绘画系学习,师从曲欣先生专攻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与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先生为我安排了详尽系统的训练课程。通过理论钻研和实践研究,基于我对“表现”及“抽象”风格的偏好,一方面,我梳理了中西方哲学史和国内外艺术史,发现了艺术史中“时间印迹”主题在当代延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我通过各种课程的训练,在掌握各种创作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对图像形式的表达有了较为多元化的真实体验。
通过对水彩、丙烯、油画、国画、摄影、拼贴等多种材料操作技术的实验,在初步感受了多种材料语言的图像表达潜质后,又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异质材料的交互和叠加。在创作这次画展的作品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在回应三个基本问题:其一,如何通过综合材料图像承载“时间印迹”?其二,是否“综合材料”语言与“时间印迹”图像效果具有某种契合性?三是如何用原创的、独立的系列图像来隐喻时间流逝?
李秀珍
2016年12月8日
李秀珍个人简历
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绘画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曲欣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镇江技师学院教师。2014年赴德国汉堡大学Pentiment项目交流并前往巴黎、柏林进行艺术考察,2016年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和佛罗伦萨大学学习并前往威尼斯、罗马、米兰、梵蒂冈、巴塞罗纳、马德里进行艺术考察。
主要参展
2016年“中国水彩、粉画人物画展”,广东中山美术馆
2016年“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
2016年“学院本色2016——中外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6年“水色情怀水彩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517空间
2015年“艺术未来——2015(中山)第二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广东中山博览中心
2015年“迁变201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学院本色2015——美院在校生创作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2015年“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苏州明。美术馆
2014年“现代绘画造型语言研究与表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517空间
2014年“Zur Hälfte Schwarz”,德国汉堡施贝格艺术之家
201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赴德国pentiment项目作品汇报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517空间
2014年“德国汉堡大学学术交流联展”,德国汉堡大学
2014年“首届中国大学生粉画作品展”,苏州明。美术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