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收藏快把你
历年的拍卖会上,雕塑类作品出现的数量极少,大部分仍在画廊或艺术博览会的现场交易较多。在几年前,朱铭雕塑是唯一在拍卖市场上取得计入排行资格的作品,也是唯一台湾籍创作者。这个以拍卖市场为统计基础的排名,恰好反映了雕塑作品在艺术市场的生态特性。由于受到几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影响,使得雕塑作品不若绘画在市场的接受度高。
我们若是以雕塑作品在拍卖市场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未能取得较好的地位而忧心它们的收藏价值,那也是一种不必要的顾虑。我们进一步从雕塑在市场的生态关系分析,或可得到一些让人释怀的理由。依照前述归纳,初级市场是雕塑作品主要活动的场域,次级市场的活动空间较为狭窄,试想,朱铭在台湾的市场属于相当资深的前辈雕塑家身份,却也只能在拍卖会上占据极少量的地位,然则朱铭的市场发展历程又是如何养成的呢?简而言之,朱铭以木刻师傅身份的朴质雕塑风格受到扮演伯乐角色杨英风的赏识,在展览和名人推介的双重效应之下进入了收藏家的视界。此后,朱铭的创作在木雕、铜塑到大型的景观雕塑、公共艺术创作历程中,逐渐占据了台湾本土雕塑市场执牛耳的地位。这段在“市场”和“非市场”两条脉络中开展的雕塑之路是一个堪称成功的样本,也是雕塑艺术在市场生态中颇为特殊的一种特性。
中小型雕塑放在室内空间供私家观赏,是雕塑艺术收藏的基础,大型作品则在户外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例如,1992年,台湾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第九条第一项规定,“公有建筑物应设置公共艺术,美化建筑物与环境,且其价值不得少于该建筑物造价1/100”;运用在商业性的住宅建筑物也享有同等的奖助。此外,“重大公共工程设置公共艺术,其价值不受该建筑物造价1/100之限制……”;同条例施行细则第八条第二项规定则说明重大公共工程的范围。于此之后,台湾的新建社区和各种公共建筑物配置风气应运而起。(胡懿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