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安东尼·葛姆雷获得了英国最著名艺术奖项——透纳奖,他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体和空间关系,为整个艺术界打开了关于雕塑的新可能性。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广泛的展览,不断尝试让艺术空间成为一个可以呈现新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地方。这次,艺术家将经典之作带到了上海的龙美术馆(西岸馆)。
葛姆雷最著名的公共艺术之一:艺术家从自己的身上倒模制成了100件真人大小的铸铁雕塑,每一件身高189cm,重约650公斤,然后将它们散落在利物浦的克罗斯比海滩(Crosby Beach)长达2英里的范围之内。《Another Place》已经成为利物浦的标志,这100件雕塑日复一日地凝视着爱尔兰海,随着潮水的涨落时隐时现
雕塑的冥想
“如果说思想在身体中,身体在衣服中,衣服在房间中,房间在大楼中,大楼在城市中,它们有最终的表层吗?艺术是在试图想象视野之外有什么吗?我们是否可以把身体当成一种催化剂,与活的空间、时间产生共鸣,就像我正站在你面前,试图感觉和连接我们正在共享的时空。“ ——安东尼·葛姆雷
1956年,一个6岁的男孩按照家庭惯例被赶着去午睡——他不情愿地放弃去花园爬树的想法,来到一个原本是旧凉台改造成的小房间。那是一个非常闷热的地方,又热又狭小,而且过于明亮。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小男孩躺在床上,告诉自己不能动。他闭上眼睛,突然有种异样的感受,在此刻空间,他有一种关于自身“存在着“的感觉。
男孩感受到眼皮外面一种深红色的燥热,而且可以闻到有太阳照进来灼热的潮流。这种不舒适让他有一点窒息,但奇怪的是,过了几天、几周、几个月,他所能感知的空间居然变大了。“我从那种幽闭症的体验,变得更加深沉和冷静。这种就像在内心深处找到了一片大草原,我在自由奔驰着,从控制、被控制变成了一种特别的类似于冥想式的自由。“
这次经历就是当代最知名的雕塑家之一——安东尼·葛姆雷决定从事艺术事业的起因。
21岁时,他从剑桥三一学院毕业,想做一些“直接与世界、空间对话的工作“,只身前往土耳其、塞维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游历了三年,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学习佛教冥想。“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行动。而我非常感兴趣地想知道当把人体保持静止、没有任何欲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安东尼·葛姆雷向往原始之地——空无一物、最好从未有人涉足,通过冥想,他到达了一个主观世界:没有束缚、没有物质、没有任何边界,当然也没有动作意志的黑色空间。他开始以自己的躯体作为原型,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躯体与其寓居的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人像“,他打破了雕塑这一媒介的空间、时间局限性,并将它们从美术馆、画廊领出,引入社会空间,产生人文对话。
《Horizon Field》是葛姆雷在2010至2012年开展的艺术项目,艺术家将100件人形雕塑放置在奥地利境内。这些人形雕塑没有被赋予任何隐晦的象征或者社会性意义,希望他们能够代表人类,重新回归到自然——人类在诞生之初以及未来都需要生存的地方
你会经常在公共空间中看到他的人像雕塑,真人大小的人体雕塑足迹遍布伦敦、纽约、香港等大城市的中心闹市区,经常民众误以为是真人要自杀,纷纷打电话给警察局,“有人在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的屋顶,他要跳楼!“、“有个裸男在滑铁卢桥南侧!”也有民众惊艳这些“身体“,纷纷停下脚步拍照留念。无论怎样,这些雕塑都带领人们进入了艺术家的“圈套”——雕塑不再是通过艺术家控制下的有形产物,而是思想的无形结晶。
凝固成另一空间的人体
“对于身体的审视,可以让我们重新考虑跟自己肉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建筑、空间之间的互动。人体等同把空间凝固了,更自由地进行一些个体的反知,让任何人都能够知道这个人体在一定的时间、姿势的情况下做出一种空间的表达。其实每个人体都是一种开放式的邀请,让你想象到在这样的空间当中怎样去进行表达和舒展。“ ——安东尼·葛姆雷
两年半前,上海西岸的龙美术馆刚刚落成时,安东尼·葛姆雷受邀参加了开馆仪式。当时他抬头环顾着这个空间,想象作品在这里展出的情景,“龙美术馆给我的第一感觉就与众不同。这个空间不是由各个地方拼接起来,而感觉像是一个被铸造出来的整体。如果在这里展览,这个空间可以发挥很多的潜力和想象空间。毕竟这个空间就像雕塑出来的一样,和我的作品之间有很大联系。“
9月8日,安东尼·葛姆雷个展“在静止中移动“于上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他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激活这次展览——走入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0个真人大小的铸铁人体,这些人形雕塑当中,一部分排列成直线型,从胎儿的姿态到耽于幻想的眺望的姿态,不免让人联想到“人类的进化”。而另外一部分以一种坠落的姿态悬置于空间当中,还有一些散乱地分置于空间各处或者混乱地倒成一堆。
1995年,这件多维度的作品首次展出。它以雕塑化的身体作为物体,以感受为基础,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希望和恐惧;光与黑暗一样对我们具有吸引力。此次首次来到了亚洲。
有趣的是,安东尼·葛姆雷一直坚持以自己的身体翻模雕塑,为了能够制作这些作品,需要保证一到两个小时一直静止不动。“大多数雕塑家选择对抗这种材质本身的硬度,或者突破这些作品本身去思考,我是怎么做的?我什么都没有做,我不过是聚焦于一无所有的状态,还有所有在我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些动态,这样的话我就可以保持更加的冷静、聚焦、增强自己的意识。“
而展场另一“出片“的作品,则需要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由若干可以发光的“空间框架”所组成,这些具有相同的空间体积的框架向不同的方向延展,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的环境。十分钟的黑暗被四十秒的使人目眩的光所切断。观众被邀请进入这一虚拟抽象的建筑,将它作为一个客体去观看它,而又作为一个主体与之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同时获得了心灵上安抚与对抗的双重体验。
作为点睛之笔的2017年新作《走廊II》是一个15.5米长的通道,其外观模拟了站立着的人体形状。它既是物体,也是经验,暗示了与人体的内部相关,并提供了一场走进黑暗与未知的旅行。“这个环境使得你想要更多地了解你身体的束缚性,你的身体外更多的可能性,以及你存在的一种体会。这是关于辩证的一次思考,当然观众会有其他的解读。“
此次还展出了四件悬浮雕塑作品和艺术家从1981至2016年间所创作的大量纸上作品。绘画和版画作品展示了手的亲密动作,身体和其他一些形态的印记,而这些形态源自于材料与直觉的互动。
“绘画跟雕塑本身并没有具体的关系,主要是一种沉浸的感觉,进入人体与关于时间、空间的沉浸感。最近的一些绘画作品,都是用凡士林直接贴在纸上留下一些痕迹,这是双维或者是平面肢体的展现。绘画是不断地去感受到我们这个雕塑本身的一种邀约,雕塑也会不断地去为保证绘画本身的持续。“
安东尼·葛姆雷,感知材料,看上去就像悬浮于空间中的绘画,每件作品中的物质团都转化为能量,物体转化为场域,使得开放式的身体空间在其核心的位置显露出来
看完这次展览也许会明白,对安东尼·葛姆雷而言,雕塑一开始并不蕴含意义,是观众的意念注入使它们变得鲜活。“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雕塑是什么?得出结论是雕塑可以涵盖了整个内在而不存在,这种特别的人体放置的深意,是为了暗示每个在他周围的一些环境和内容。“
弗洛伊德曾指出,人的身体状态是一种善变的状态,并不是稳定的。安东尼·葛姆雷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沉迷于研究雕塑不同的姿势放置。打个比方,把一件雕塑倒置,会发现它可能有一种病态的、歇斯底里尖叫的状态。不同的姿势所表达出的情绪不尽相同,“我生在天主教徒家庭,虽然在成长时期家人把我打造成天主教徒的样子,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了。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的内在,所展现出的身体姿势具有心理学的暗示。我想要调查这种差别,继而释放出雕塑的内在精神以及外延表达。“
展期:2017年9月9日至11月26日
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市龙腾大道3398号(近瑞宁路)
来源;ar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