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田野文物:散落的宝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3日 08:02 天津网
秦公六号大墓此次遭遇盗墓未遂,媒体报道后被广泛关注,也让当前国内大墓保护被聚焦。根据文物法,地方各级政府对自己辖区内的文物负有安全保护责任。但现实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财政在田野文物保护的投入上明显不足。
尴尬保护 人财两缺
“晚上,就仨人轮流值班,好多年了都是我们几个老人。”先秦陵园博物馆保卫处负责人、50多岁的何文斌说。 1997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当地农民集资建设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2000年8月对外开放。由于受到体制及经费制约,博物馆难以承担遗址保护职责。2007年9月宝鸡市政府将其改制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隶属于宝鸡市文物旅游局,负责雍城遗址的保护和管理。
这些年,秦公陵园区一直在发掘建设中,可唯一被围上墙看管起来的只有最先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每天给秦公一号大墓守夜,就是何文斌他们的工作。
“到晚上就锁上门,第二天一早起来开门。”何文斌说,这些年馆里并没有失窃过,也不存在看护问题。
可除了秦公一号墓区,面积超过23平方公里的秦公陵园区还属于“散放式看管”。
记者在当地调查发现,除先秦博物馆有围墙外,其他陵园区既没有明显的标志,也没有明显的保护措施,只有一块牌子上写明周围都属于先秦陵园区,而在这个陵园区既有农田也有荒地。
“我们这块遍地都是文物,村子下面都是墓地,整个这一片全是。以前,翻地时还时不时能找到一些文物碎片。”南指挥镇南指挥村村民赵余绪对记者说。
秦公六号大墓遭盗扰后,宝鸡市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召绪说,一段时间以来,负责该区域的先秦陵园博物馆在巡逻基础上,还加强夜间巡逻密度,并雇用4人配备了强光手电等,夜间在秦公陵园区步行巡逻。“我们这些年一直是步行看护,我们的看护方法和古时候的守墓人几乎没啥区别,是应该有些好的方法了。”一位当地的文保员说。
“暴富神话”刺激“偷坟掘墓”
今年65岁的赵余绪说,多年前,村里曾流传着一个暴富故事:有人在地里挖土时挖出三把锈迹斑斑的金柄铁剑,5万元卖给了一个外地人。几年后,这三把铁剑被证实是某位秦公的随葬品。一转手,这个外地人以1500万元的价格卖到了国外。
“从那以后,很多村民都在自家地里刨坑,希望能一夜致富。”赵余绪说,在当地,一个小小的文物,可以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自古以来,对盗墓犯罪,刑法十分严酷,曾有“偷坟掘墓者斩立决”的规定。
1996年5月3日,位于咸阳市三原县的大唐敬宗皇帝庄陵神道两侧仅存的五尊翁仲石首,一夜之间尽皆失窃。案件随后告破,两名盗窃者被绑缚至庄陵案发地,执行枪决,以儆效尤。
可今年5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取消了对盗掘古墓葬犯罪死刑的规定。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指出,当前中国古代艺术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持续走高,国内文物“收藏热”、“投资热”不断升温,取消死刑后,盗掘古墓葬,盗窃、走私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将会更加突出。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盗墓犯罪团伙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通常幕后老板负责出资运作,有专门的技术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和定向爆破,在确定盗掘目标及盗墓方位后,再雇用一些职业盗墓分子实施犯罪。另外,一些文物贩子以开“古玩店”、“旧货店”为掩护,大肆进行非法收购,倒卖文物。
一些民间旧货市场成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场所,成为其走私文物的地下通道。还有,一些境内的文物老板与境外的贩卖者勾结,加之海关的监管有漏洞,使文物走私案件越发难以遏制。
今年以来,光陕西省就破获各类文物案件98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74起,盗掘古墓葬案件14起,其他文物犯罪案件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8名,追缴文物41件,其中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37件;团伙案件5起,抓获成员29名。
但对于田野文物的保护,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摄 新报记者 刘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