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赝品缘何充斥市场

2016年10月29日09:44   北京商报  收藏本文     

  通过多年的市场实践,我们发现在民间仍然留存着一定数量的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种古代玉器。有些遗存仍然秘藏在老宅门里,这些玉器大都是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熟坑古玉,其熟旧程度至少历经过一二百年的盘戴和把玩。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间出土的古代玉器开始陆续出现,这一时期所出土的古代玉器,大多集中在新石器时代至唐代以前的各个时期,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以及商周、秦汉时期的古代玉器比较多见。这个时期,无论是民间留存还是出土的古代玉器基本上没有赝品,有的也只是一些民国时期或者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仿品,行里称为“不到代的旧玉”。

  在1990年以前,国内的古玩业界只有极少数相互熟悉古玉的收藏家和爱好者。自1991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传统文化也重新开始受到重视。一些有知识、有文化或者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古玉收藏家和爱好者开始出现,他们在市场中寻找和收藏各个时期的古代玉器,并且收藏的范围和群体也日渐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需求刺激了古玉收藏市场的迅速发展。恰巧这个时期国内的企业也正在进行改制,一些原来在国企从事制玉行业的下岗或转岗人员,或者老辈儿就从事制玉行业的传统手艺人或他们的后代,开始建立私人制玉作坊,加工和制造一些仿古玉器,有些玉工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刺激下,开始制造古玉赝品,致使市场上开始出现伪古玉器。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古玉赝品便大量充斥国内甚至海外市场,这一时期古玉的伪造水平也飞速提高,有的高古玉赝品甚至在国内和国际拍卖上进行公开展示和拍卖。这时的古玉收藏市场便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收藏家和爱好者关注和需要什么,市场上的赝品便会马上出现什么;另一种现象是古玉收藏家和爱好者由于识别能力相对较差,为了避免收藏到古玉赝品,只能采取规避的态度,在收藏中盲目转向。比如:商周古玉出现伪品以后,收藏群体立即转向收藏唐代玉器;很快伪造的唐代玉器出现在市场上,这时收藏群体又转向收藏辽金玉器,而辽金玉器伪品又很快进入市场。此时古玉造假的买卖流通市场出现了“你追我赶”的有趣现象。到了2000年左右,古玉的收藏群体和收藏规模又进一步扩大,市场慢慢地出现了多元化的收藏倾向。

  自1995年前后,在暴利的刺激下,造假技术也不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并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古玉造假中,致使赝品无论在工艺纹饰上,还是玉器的老化浸蚀方面都伪造的更加成功,比起原始落后的做假、做旧方式和手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我先后发表了几篇辨别真假古玉的文章,阐述了古玉真伪的对比差别,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而后收到读者来信数百封。这些来信普遍反映,用传统的辨伪理论和辨伪方法已经很难对古玉的真伪进行有效的辨别和解读,迫切希望找到新的辨伪方法。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到,在文章发表后的一段时间里,造假者对我提出的古玉真伪对比证据,似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技术改进,在随后的几年中,造假者的仿造技术提高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对于古玉研究者而言,这是最令人无奈的现实。我们必须承认,科学研究的成果有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帮助广大收藏爱好者提高鉴别古玉的眼力,也容易被古玉造假者所利用。虽然在鉴定古代玉器的真假方面我们能够提出几十项甚至上百项证据,造假者伪造的赝品也不可能做到与古玉真品完全相同,伪品仍然能够被识破,真假仍然可以区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古玉辨伪的难度的确在一天天增大,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并且分析市场上伪品的变化规律,与时俱进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古玉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