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1月13日讯(通讯员 张大可 记者 任波)记者昨日从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长沙考古工作者从芙蓉区都正街地下车库工程工地发掘出5座西汉古墓和三口宋代古井,出土随葬品30余件。日前这些随葬品已告基本修复完毕。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从考古遗迹推测,两千余年前,原都正街只是长沙城外的一座坟山,但到了唐宋时期,都正街已成为长沙城内繁华的市民生活居住区了。
两千年前,都正街曾是一座山丘上的公共墓地
2016年下半年,都正街地下车库工程开始施工建设,长沙考古工作者随即进入工地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经考古调勘,都正街地下车库工程工地原为都正街小学所在地,在此之前更建有闻名中国近代史的定湘王庙(即善化县城隍庙)。在考古勘探时,考古工作者发现原定湘王庙基址因现代建筑破坏,未获重要发现。考古工作人员通过踏查和钻探,意外发现距地面不远处,竟存在仅深30到40厘米7座古墓和三口古井。
经数月辛苦发掘,长沙考古工作者对工地7座古墓进行了全面清理,其中5座西汉古墓保存较好,出土有随葬品30余件。这些随葬品以灰色软陶为主,另有滑石器1件。随葬品组合分为两组,明显可推定为西汉早期的古墓,其组合为鼎、壶、盒、钫、罐;另有一座古墓明显为西汉晚期古墓,其随葬品组合为鼎、壶、鐎壶、灶、仓。由此又可进一步推测,埋葬在都正街的5座汉墓中的墓主,等级应为平民。
从墓葬分布位置来看,4座西汉早期墓葬位于工地中部,1座西汉晚期墓葬位于工地南部。这些古墓,虽无排列规律,但绝无打破关系,说明都正街地下发现的墓地,应为两千年前的公共墓地。另有两座古墓,无随葬品发现,不能断定年代。
从一千年前开始,都正街从小山丘成为城墙背后的繁华市井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进入都正街地下车库施工现场时,即对施工现场展开考古调勘。考古人员从工地四周挖掘出来的基坑断面和堆积,推断该工地区域以前为丘陵,山势走向为东北高西南低,具体来说,该工地是龙伏山西面一座小山丘。因工地发现的西汉墓葬仅深30到40厘米,显然上部都被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所破坏。可以推断,原都正街小学所在地在古代已经经过人工不断削平,原有地势较现在高。
都正街地下车库工程考古工地发现的3口古井,根据井底发掘出的碎瓷片推测,这3口古井应为宋代及宋代以后的古井。井底发现的碎瓷片均为生活用瓷。由此推测,1千年前的宋代,都正街一带已成长沙古城墙背后一处市井街衢、居民生活区。
昨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告知记者,根据都正街发现的古墓和古井的考古发掘,以及现在完成的考古资料整理,完全可以推测都正街在西汉时期当在城外,并且是西汉时期的公共墓地,用通俗的话说,两千年前的都正街还是一座城外的坟山。唐宋以后,随着长沙城市不断扩张,都正街逐渐被纳入城区,考古遗址性质也发生了从墓地到居址的变化。都正街的考古反映的是长沙城的历史变化,这批遗存也为我们对长沙城市发展演变史,长沙古代墓葬及古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