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渔民之间流传多个关于“海捞文物”传言

2017年03月20日 11: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调查动机 调查动机

  在海南省海口市的古玩市场,出现了一批“神秘”的物件,据传是渔民从西沙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不少人带着成箱的现金到海口、琼海收购“文物”。渔民所说的“文物”究竟从何而来?是真文物还是骗局?

  在海南省琼海市,渔民之间流传着多个关于“海捞文物”的传言:

  “琼海市潭门镇渔民经常到西沙打鱼,在西沙意外打捞出来大量‘文物’”;

  “这些‘文物’疑似清朝宫廷流失的珍贵文物,现身海口古玩市场”;

  ……

  这些关于文物的传言是真是假?3月初,《法制日报》记者赴海南进行了调查。

  渔民家里摆满“文物”

  在琼海市,记者辗转联系上当地一位收藏界人士。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界人士告诉记者,“潭门镇渔民经常到西沙打鱼,从西沙意外打捞出来大量文物”。

  在他的陪同下,记者从琼海市区赶到潭门港时,临近中午时分,十几位渔民在港口摆着海鲜摊位,卖对虾、石斑鱼、砗磲、贝壳,港口的渔船一艘挨着一艘。

  潭门镇地处琼海市东部沿海,距离城区大约20公里,东面环海,南邻博鳌。当地有两个港口,其中,潭门港是渔港。公开资料显示,至迟自明朝始,潭门镇人就在南海打鱼讨生活,经常活动的海域包括西沙和南沙。

  南海不但有海产品,还有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中旬的一篇报道称,当年四五月间,海南省文物局和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共巡查了西沙48处水下文化遗存,发现盗掘面积占遗存面积50%以上的有26处,有些沉船遗址中心区域已被盗掘一空。

  来自中国新闻网的报道称:2000年以来,仅潭门边防派出所就缴获各类水下文物20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文物1000余件。

  另有中国新闻网2012年6月14日的报道称,海南省文物局时任局长王亦平对媒体记者介绍说,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海沉船量为124艘,按船货平均运载量计算可达5万件,目前发现的沉船总量在不断增加”。

  2012年7月,《海南日报》刊发的一篇报道,提及1996年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被发现后,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来自海南省内外的不法人员齐聚潭门,非法捞取西沙水下文物,一些当地渔民甚至改行成为“文物贩子”。

  站在潭门港岸边,那位当地收藏界人士指着港口说:“潭门当地的一些渔民从这里出海,回到这里的时候,有的就带回从海里捞起来的‘文物’,东西五花八门,捞起来就卖了。”

  这位收藏界人士说,2015年年底,他听说一件事,“有一个船老大在西沙发现了一艘沉船,捞上来很多东西”。

  “这一次非比寻常。”从那时起,这位收藏界人士一直关注此事。

  记者追问,“这些被称为文物的东西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捞出来的?”

  这位人士说,“船老大特别神秘,谁都不见,没人知道具体是在哪里捞上来的”。

  他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随一名从海口到潭门收购文物的人进入一个“出货”的渔民家,看见这名渔民家里摆满了捞上来的疑似文物。据这名渔民讲述,已经有人带着成箱的现金买走渔家打捞上来的几千件疑似文物。

  标榜“海上丝绸之路遗珍”

  在海口市,记者辗转联系上几位知晓内情的人士。在这些人中,有的自称玩“海捞文物”二三十年了。

  据这些人解释,“海捞文物”,即从南海捞出来的历代沉船中的东西,包括瓷器、陶器等。

  然而,从海里捞出来的真的是文物吗?

  随后,记者分别探访了位于海口市的鼎臻古玩城、亿圣和古玩城等几家古玩市场。

  在鼎臻古玩城一层某商户摊位前,几件被商户称“保真”的“海捞文物”摆在橱窗里,最为打眼的是一款梅瓶。这款梅瓶高40多厘米,瓶身通体蓝色,刻着白色龙纹。商户说,此梅瓶叫“霁蓝釉元代龙纹梅瓶”。陪同记者的“资深人士”悄悄告诉记者,这名商户是潭门镇居民,陆续出手了大量从西沙打捞出水的“文物”。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霁蓝釉龙纹梅瓶系元代景德镇窑产,开始作为盛器,后来因为口沿极小,刚好用于插梅枝,遂被称为“梅瓶”。目前存世的元代梅瓶非常稀有,与此件梅瓶相似的仅有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和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青花梅瓶。

  这款梅瓶的照片成为该商户微信相册封面,在其微信朋友圈中,则被标注为“海上丝绸之路遗珍”。

  记者查看这名商户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半年来,其微信几乎每天晒出自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遗珍”的“海捞文物”,有时一天晒十几件,有时一天晒两三件,还统一标注“海上丝绸之路遗珍”的字样,总数达几百件。

  今年2月19日,这名商户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海上丝绸之路遗珍/汉代龟铜印章”;次日晒出“海上丝绸之路遗珍/宋代建窑金丝兔毫斗立盏”和“海上丝绸之路遗珍/唐代绞台三足把杯”;3月4日,晒出“海上丝绸之路遗珍/宋代影青花口瓶”……

  知情者告诉记者,包括他本人在内,有几个潭门人从一个船老大手中买走了“海捞文物”,再转卖给其他人。

  在海南另一古玩市场,记者来到一商户门前,店内没有其他顾客,只有摊主一人在玩手机。记者隐瞒真实身份,自称从北京来,想看最近西沙出水的“海捞文物”。因为有中间人介绍,这名摊主招呼记者到店里坐下,然后起身走到店门口,把门关好,拉下门帘。接着,这名摊主从身上摸出一把钥匙,蹲下身子打开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个黑色小皮箱,小心翼翼打开箱子,里面有数团纸包。纸包被一层一层揭开后,一块玉佩出现在记者面前。

  玉佩呈圆形,黄色质地,直径在20厘米左右,中间雕刻着镂空图案,玉佩摸起来手感细腻。摊主打开其他纸包,里面是几件玉器和一件金器。

  摊主告诉记者,这几件东西是从潭门镇一位居民手中收购来的。收这几件东西时,对方告诉他,这是潭门镇渔民从西沙捞出来的。如果真心想要,15万元左右可以拿走。

  记者表示再考虑考虑,离开该摊位。

  大量疑似文物来源成谜

  记者在调查中看到,所谓“海捞文物”的实物有玉器、印章、青铜器、石构件、瓷器、金银器等。

  当地“海捞文物”圈的多名资深人士表示:“从西沙出水的这批‘海捞文物’中,就瓷器来说有宋代五大名窑、元代、明代、清代各时期官窑所出瓷器;就印章来说,有金印章几百枚、玉质印章无数,历史跨度从秦朝至清朝;还有各时期珍稀钱币无数……”

  “这批‘海捞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惊人,工艺之精美,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当地“海捞文物”圈一名资深人士说,如果这些器物是真的,那么应该是从清朝宫廷流出的。

  记者注意到,有资料统计显示,清朝宫廷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计算多达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各种奇珍异宝。

  “这要么是一个最大的文物走私案,要么就是一个最大的文物诈骗案。”琼海当地一位收藏界人士这样对记者说,“不论这些‘海捞文物’是真的还是假的,希望国家文物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来源:法制日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