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他,在世界建筑界是当之无愧的王,100多项著名建筑,诺贝尔及各种国际大奖拿到手软,被尊称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文 | 德国优才计划 授权发布
当他的弟子去乌镇,
与传奇大师木心,
商议如何设计木心美术馆时,
木心感叹道:
他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
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是谁?
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才能在那个国家和个人命运,
都难测的时代,
将人生大事全都做对了呢?!
他是世界建筑界王一般的存在,
半个多世纪以来,
全世界他设计的著名建筑有100多项,
各种国际大奖拿到手软,
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更是被他收入囊中。
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
被尊称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他曾单枪匹马闯出国门,
站上了全人类巅峰舞台,
他是华人之光,被世界所仰望,
他的家族更是中国人富过N代的楷模,
今天,我们有一句话要送给他……
他,就是贝聿铭
(Bei Yu Ming)
贝聿铭生于广州,祖籍苏州,
这个家族显赫到可怕的地步。
贝家在苏州已有600多年历史,
从古至今,人才辈出,
分布海内外,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
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
是苏州四富之一;
颜料大王贝润生是他的叔祖;
祖父贝理泰先后在京城和苏州做官,
也是中国最早的金融家;
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央银行总裁,
是中国外汇制度的创始人,
被誉为“金融巨子”、“汇兑奇才”;
母亲则是一位颇有成就的,
女书法家、诗人和音乐家。
他的继母蒋士云更是一位传奇人物,
是张学良最爱的“蒋四小姐”,
响当当的江南名媛,
张学良90多岁在台湾被软禁结束后,
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她。
至于贝家的房产,那更是多到吓人,
上世纪50年代,贝家就在上海,
拥有各类房屋近千幢,
房产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
远东第一豪宅绿屋那都是他家的。
哦,对了!
苏州名园狮子林也是他家的,
他从小就在他家园里玩耍、居住。
贝家拥有苏州狮子林长达百年,
就连康熙皇帝都对此羡慕不已,
诏令承德避暑山庄模仿这座园林来建设。
解放后贝家将其家园捐献给国家,
才有了这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
如今狮子林已是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贝聿铭算起来正好是贝家的富15代,
他这个富15代,不仅没坑爹,
反而还是个,
让这个家族继续骄傲的好少年。
平日里没有任何不良恶习,
学习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
父亲希望他长大后从事金融或学医,
可他在目睹被称为远东第一楼的,
上海国际饭店平地而起后,
就开始梦想当个建筑师了。
1935年,中国风雨飘摇,
18岁的他被家里送往美国去读书,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走,
再次踏上故国的土地,
竟是40年后的事了……
他先是在美国宾州大学学习,
但他不喜欢这个学校的教学方式,
于是又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
他的艺术天赋很快被院长发现,
成了这所学院院长最心爱的学生。
虽身在美国,
可他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
不止一次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
我是来学习的,之后可以报效国家,
我想使祖国变得更富强,并为此出一份力。
学习期间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陆书华,同样出身名门望族,
在著名的卫斯理学院读建筑专业,
1938年,
他偶然在火车站见到端庄秀丽的她,
一见钟情,便开始热烈地追求,
不久后,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194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奖项,
而他当时的毕业设计,
是为战时中国建一批简易书报贩售亭,
纸上写着两个震撼人心的大字“国魂”。
毕业后,他本已准备回国,
但日军攻势越来越猛,
父亲写信劝他等情况好转再回来,
他只好将回国计划暂时搁浅。
在此期间他又进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
那时正逢二战,他想为全人类和平尽力,
便边学习,边进入美国国防部门工作,
帮助美军研究炸毁目标的最佳方式。
也是这一年,他和陆书华修成正果。
同样思念祖国的两个人,
婚后在家里种满了来自中国的四季豆,
以此来弥补远离故土的失落感。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男人何尝不是如此,
而他是既没入错行也没娶错老婆,
陆书华就是一个不凡有才华的好女人,
婚后不久,她就为他放弃了外面的事业,
一心将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
还成了他最亲密的顾问,最得力的助手,
两人这一牵手,便一直走到了白头。
1946年,他从哈佛毕业,
被聘请为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实际上,接受这个职位是权宜之计,
他还在等待回祖国的时机,
可祖国那时又陷入了内战,
炮火纷飞,民不聊生,
父亲再一次写信说服他:
等战争结束了,百废待兴之时,
有你建设出力的那天。
1945年,他任哈佛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可一方讲台远远不足以让他施展才华,
3年后,他竟然把哈佛大学给辞了,
加入房地产建筑公司,打破了在美国,
中国人做不了建筑师的历史。
但当时美国人并不看好他这个中国人,
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没想到,他出手不凡,
设计处处体现人性化,
做出了许多既美观又实用的大众化公寓,
美国人亲切地称他为人民的设计师。
1955年,他自立门户,
创立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这又是他一次大胆而正确的选择。
城市规划改建和公共设施领域,
受到全世界政府的关注,
而他睿智地第一个,开始承接这种单子,
并通过努力获得了光耀人类历史的成绩。
美国国家大气层研究中心的设计,
让他在美国建筑界一战成名。
得梅因艺术中心,
和艾佛森美术馆项目,
让他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国家荣誉奖,
这是协会第一次同时颁奖给,
同一个建筑师的两个博物馆作品。
之后,他更是邀约不断。
1964年,肯尼迪家族,
决定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纪念遇刺而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当时他就在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的考虑之列,
他简直就是个建筑师中的外交家,
不仅外表形象俱佳,还谈吐不凡,
藏不住的神秘东方贵族气质,
再加上他充满了创意的设计,
这位最有魅力的前第一夫人也被他征服了。
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成了他的铁粉,
更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
无人可与之相比。”
这位东方贵族更有西方名流的光芒!
他在美国的事业蒸蒸日上,
可却从未停止过对祖国的思念。
他和妻子总共育有三子一女,
3个儿子分别名为,
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寓意就是,
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可见他们的爱国之情有多深厚。
他的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
始终保持中国的传统特色,
他说:
他永远牢记日本入侵中国的年份,
因为那断了他回家的路。
他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
这些正是他设计的灵感之源泉,
他以中国为根,长出西方的枝叶。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句话正是出自他口。
孤身闯荡海外,苦苦等待几十年后,
他终于看到了回国的曙光。
1974年,57岁的他终于回到了,
心心念念已阔别了40年的故土,
而在参观居民建筑时他发现,
中国建筑已彻底走进死胡同,
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根本无路可走,
无法建造辉煌的庙宇和宫殿,
而西方思想的入侵,
让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建筑,
造成中国建筑开始变得不伦不类。
他回到美国后,一边等待时机,
一边开始不停地工作,
更加努力地打磨自己的建筑技术。
他下定决心,要尽力找到一种新方式,
形成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建筑风格,
使其成为中国建筑复兴的开端。
1979年,
他奋斗了15年的肯尼迪图书馆,
终于在原是垃圾场的海滨建成。
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
在美国建筑界又一次引起巨大轰动。
他所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
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在肯尼迪图书馆落成前一年,
他还完成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一座费时10年,耗资近亿美元的伟大工程。
美国总统卡特在开幕仪式上,
称他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而闻名世界的法国卢浮宫的重建计划,
更是让他站上了世界之巅,
称霸世界建筑界。
1981年,法国总统邀请全球15位,
知名博物馆馆长推荐设计师,
结果13位馆长都共同推荐了贝聿铭。
没想到这个消息刺激了法国人,
始建于1204年的卢浮宫,
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
它代表了法国昔日的荣耀和民族自豪感,
现在,它却要让一个华人来主持重建,
法国人实在无法接受。
而当他的玻璃金字塔型入口,
设计图对外公布后,
反对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天知道,在卢浮宫前放个金字塔,
他是怎样想出来的。
法国各大主流报纸都嘲笑他,
法国文化部长更是公开批评,
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
“一颗寒碜的钻石”。
在当时建筑沟通会上,
反对者说的话更是难听,
以至于把他的翻译都气哭了。
随便拎一句大意就是:
你一个中国人,
把毁我们法国卢浮宫当做自己的事业,
毫不利己,专门损人,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病……
当年希特勒计划炸掉卢浮宫,
但守城的德军都没有遵守他的命令,
法国人纷纷说,
就连希特勒都动不了的卢浮宫,
他这个华人更是门都没有!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下,
他仍然保持自己的自信和微笑,
他对自己说:
旁人接受不接受并不重要,
我自己接不接受比较重要。
他运用自己卓越的外交和专业能力,
竟然开始反攻,说服一众政要,
在电视节目上对法国民众说,
自己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
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
两年后,法国人终于选择去相信他。
1988年,他的玻璃金字塔落成,
人们对金字塔的狂热,
甚至一度让埃菲尔铁塔都黯然失色,
令造访卢浮宫的游客激增数倍,
而其中三分之二的游客,
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
也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
他用三角形、光线、玻璃,
完成了一次人类历史上的杰作。
法国人都开始改口称赞:
“这个金字塔是卢浮宫里,
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他还因此被授予了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当记者采访他时,
他却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在接受人类最伟大的卢浮宫设计的同时,
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使命,
一定要探索中国建筑复兴的道路。
中国进入80年代,时机终于来了,
他开始为祖国设计香山饭店,
他说:
北京香山饭店在他的设计生涯中,
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他下的功夫比国外其他设计高出10倍。
他说:
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西方看,
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为此他不辞辛苦,走访了北京、
南京、扬州,苏州和承德等地,
寻找灵感,搜集素材。
最终,他用简洁朴素的,
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
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巧妙地融合,
让香山饭店成为了,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
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他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一座建筑,
更给祖国带来一个全新的建筑起点。
说到香港的地标性建筑,
我们马上就会想到中银大厦,
而中银大厦,也是他所设计的。
在他接手中银大厦任务时,
他说:
他要赋予这座建筑以“中国人的雄心”。
在他看来,这座大厦在香港,
是中国的象征之一,
在众多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建筑中,
它必须是光明的,一定要让它抬起头。
当时香港也并不富裕,
给出了1亿8千万美元的建造资金,
而旁边的汇丰银行资金有10亿美元。
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资金少的情况下,
建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有一天这位天才在他办公室里,
玩着这个东西,
玩着玩着,就省出了一半的钢材……
1985年,中银大厦破土动工,
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
1990年,中银大厦就正式落成,
跻身当时香港第一高楼,
使用面积是一旁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
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线条看似随性又不失格调,
满足视觉、功能、时代的要求,
被誉为是几何的绝唱。
这座银光闪闪的摩天大楼,
外形就像是雨后春笋,
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和进步。
从此中银大厦就成了中国在香港的象征,
每当中国国庆日,大厦就张灯结彩,
随着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中银大厦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如今,它不仅是香港地标性建筑,
也是中国银行跨入世界大银行之列的象征。
完成卢浮宫项目时,他很从容很谦虚,
可为祖国完成中银大厦后,
他毫不掩饰喜悦之情:
“我必须说,我感到骄傲,
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纵观他的一生,
他是东西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也是鱼和熊掌的兼得者,
他,
游刃有余地走在东西文化之间,
幸运地历经东西文化最好时期,
又恰好躲过了它们的灾难期和衰退期,
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
他多年的合作伙伴亨利·考伯,
形容他是“文化意义上的男扮女装者”。
他创造的有着中国风的西方建筑,
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全世界的瑰宝和财富。
在他的身上,并存着两个世界,
而他同时又被两个世界所需要,
换言之,他才华横溢,
是被全世界所需要的人。
1990年他宣布退休,
但全世界找他出山与操刀的人,
却依然络绎不绝,
可他却将自己的谢幕之作,
留在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我来自中国苏州。”
当在国外被问及是哪里人时,
他总是这样自信地回答。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
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
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
苏州博物馆新馆。
考虑到苏州作为文化古城,
博物馆不能够太过沉重,
要轻巧,灵便,精致,
才会和苏州整体的风貌比较统一,
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
为此,他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为保护古建筑的完好,
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克服了重重难关。
经过4年时间的打磨,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
这栋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让全球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疯狂。
设计结合了传统苏州建筑风格,
又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
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不断提炼,
形成了未来中国,
园林式建筑风格的发展方向。
天人合一、意境悠远,
堪称中国最美的博物馆,
神采,姿色浑然一体,
是真正建筑设计上的奇迹。
在开馆仪式上他激动而自豪的说:
我73年前离开中国,
但根在中国、在苏州。
这个博物馆新馆,
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
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
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他将博物馆称为自己的小女儿,
家有小女初长成,
走在自己博物馆里,
他神采奕奕,对他来说,
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2010年,
伦敦为他专门举行颁奖典礼,
93岁的他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
而在此之前,他已获得了,
作为一个建筑师所能获得的所有最高荣誉。
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
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3年普利兹克奖,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
……
他常说:
人生来名誉再多,死也带不去,
而真正能留在人世间的就只有建筑本身。
最美的建筑,
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
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
而他的作品,在时间的长河里,
为它所在的城市,带去了惊喜和骄傲,
几乎他的每一个作品所及之处,
都成了人们追逐和造访的地方。
2017年3月31日,99岁的他,
获得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
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
我离开祖国已经80年了,
我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中国的血液,
建筑无国界,它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今天在中国大家还能够记得我,
我感到非常高兴,
感谢大家,祝福各位。
许多艺术家为了艺术,
而把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可他却能将事业生活兼顾,
既赢得了出世的成就,
又收获了入世的繁华。
他用一个世纪的时光,
在四大洲、10个国家的土地上,
给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建筑,
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里,
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
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有了信心和底气!
来源:金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