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近日来,邯郸市马头镇、鸡泽县群众在修路、取土时,无意中挖出古墓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邯郸市马头镇一家超市老板说,5月7日7时许,一些民工在街道中间挖沟铺设污水管道期间,意外发现一个圆形洞口,里面空间很大,深约3米,四壁均为青砖,而其底部还有一个洞。
当时,众人心里非常好奇,均认为此洞很可能是古墓。一名男子还专门买来香火、水果、糕点等供品,在洞口进行一番祭拜后,带上照明器材进入墓室探个究竟。为防止洞穴坍塌发生意外,马头镇政府及时向文物部门进行了汇报,随后组织人员将深洞填埋。
几乎同一天,距马头镇60余公里的鸡泽县东慕堡村,几位村民在农田意外挖出一个洞口,里面同样是砖结构墓室。更令人惊叹的是,四周还发现了数个类似的洞穴。
这些神秘的“墓穴”是不是古墓呢?邯郸市文物部门表示,鸡泽县东慕堡村多个墓葬初步鉴定为明代早期家族墓群。目前,警方已在现场设置警戒线,文物专家将依照相关程序进行抢救性挖掘。而“马头镇古墓”的年代和构造等信息仍在鉴定之中。
文物部门提醒广大群众,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照《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发现古墓等历史文化遗存时,一定要及时上报、及时上交。
如果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故意、过失损毁国家珍贵文物的,将视情节轻重和文物价值给予相应的处罚,触犯法律的则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文化遗产保护
基本方针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总体目标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紧迫性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来源: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