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件造于乾隆,彰显大清帝国铸造、鎏金至高水平的的铜象首出现在大家眼前时,许多人的脑海中都迅速产生疑问——圆明园自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历经数次劫难,地面遗存都已经很少,那这件依然金光闪耀的珍品,又是如何躲过历次浩劫,未被人发现的呢?
难道真如考古队猜测的那般——有可能当年,象首不小心掉进了大宫门前的河里?
还有,这件鎏金象首是不是某个器物的一部分?如果是,它的其他部件去了哪里?
20年考古发掘的圆明园文物
究竟是如何留下来的?
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历经浩劫,园内文物流散世界各地。
近日,圆明园遗址公园首次向公众展示1996年以来20余年的考古发掘成果,106件圆明园出土文物首次亮相。这些历经浩劫的文物,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这些文物都是什么?
封面新闻在圆明园展馆看到,在面积约100多平米的展厅内,巧夺天工的玉器、沧桑厚重的铜器、纹饰繁复的精美瓷器、美轮美奂的琉璃构件……它们曾在战火中深埋地下,饱经岁月洗礼终在后人发掘中重见天日。
圆明园106件出土文物 历经浩劫是如何幸存的?
代表大清至高工艺的鎏金铜象首
究竟出自何处?
那件造于乾隆年间的鎏金铜象首,位于展厅中心。象首上面有长而卷曲的鼻子、长牙、大耳,造型精巧,线条清晰流畅,整体神态安详而逼真,虽饱经风霜,但在灯光的照射下依然金光闪耀。
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科长陈辉告诉封面新闻,鎏金是一种复杂的制造工艺,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花费巨大,鎏金铜象首彰显了大清帝国铸造技术和鎏金工艺的至高水平,也是本次展览中最为精美和珍贵的一件展品。
她猜测,鎏金铜象首应当为某个器物的一部分,比如鼎或炉的足,但十分可惜的是,鎏金铜象首其他部分如今已残缺不全,不知去向。
“象,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物,是高贵吉祥的象征,又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代表至大,功德圆满。所以古代帝王之家常把大象放在殿前作为装饰。”据陈辉介绍,以象为原型的器物通常摆放在地位等级较高的殿内,鎏金铜象首的出土证明了圆明园不仅是清朝历代皇帝居住的行宫,也是他们理政的御园,这也意味着圆明园比其他皇家园林等级更高。
英法联军“过火痕迹”尚在
嘉庆御笔石刻到底证明了什么?
封面新闻注意到,展厅入口处的地面上,摆放着一块字迹模糊不堪的石碑,其上诗句已不可辨,仅有少数字词隐约可见。与文献两相对照,才发现石碑上所刻——碧萝青藓午阴凝,沿蹬寻幽缓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极,披襟挹爽早秋澄,正是嘉庆皇帝为“如园十景”之一“披青蹬”所作的诗句。
位于圆明园长春园东南隅的如园,是一座1767年建成的园中园。据陈辉介绍,如园是乾隆年间仿造南京瞻园而建,“乾隆皇帝下江南看到喜欢的园子就让画师临摹,再回到圆明园进行仿建。”
今年上半年,圆明园如园遗址二期考古发掘陆续清理出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引胜轩、假山、道路、湖泊及其泊岸等遗址,如园遗址整体布局首次被揭开。考古工作者在如园发现了金砖、瓷砖、瓷片、粉彩瓷砖等近千件文物,以及当年英法联军火烧时留下的大量过火遗迹。
本次展出的嘉庆皇帝御笔石刻也在这次发掘中得以重见天日。据文献记载,嘉庆帝曾对如园进行大规模重建,并在园中规划了十处景色,“披青磴”便是十景之一。不仅如此,嘉庆帝还为十景分别写了十首诗,并刻在石碑上摆在景观位置处。
很长一段时间里,“如园十景”仅在文献中有记载,却找不到实物印证,而嘉庆皇帝御笔石刻的发现,再次证明了“嘉庆如园十景”的存在。“如果不是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是找不到这个石刻的,这下史料和实物对照起来了,非常有意义。”陈辉说。
梵香楼七八百尊佛像
为何只剩这尊“地天母”铜像?
一尊小型铜佛像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佛像身姿曼妙,神态刻画入微,莲座下缘正面錾刻“地天母”佛名。
“这尊地天母铜像2001年在长春园含经堂出土,是一件乾隆年间的器物。”陈辉告诉封面新闻,乾隆帝信奉藏传佛教,曾先后在紫禁城、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建了八座六品佛楼,含经堂内的梵香楼是其中之一。
陈辉介绍,“六品佛楼”之称源自清宫档案,是一种清宫藏传佛教的佛楼规制,是藏传佛教的修行方法。六品佛楼供奉的小佛像有“见肉泥金,发顶扫青”的特征,但含经堂出土的这尊“地天母”铜像由于受埋藏环境影响,这样的特征已无法看到,但它与紫禁城梵华楼内所供的“地天母”佛像造型、风格一致,只是体量略小,据此可以推断这尊佛像原本应供于梵香楼二层德行品间的佛龛中。
“梵香楼曾经供奉了七八百尊佛像,如今只剩这唯一一尊,极为珍贵。”陈辉惋惜地说。
圆明园历经浩劫
为何还有这些文物留存?
众所周知,历史上圆明园曾历经数次浩劫。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毁和劫掠是这座皇家园林灾难的开端。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更是雪上加霜。
民国年间开始,圆明园再遭人为破坏。村民家里盖房来圆明园搬砖,挖山取土,更有农民干脆举家搬进园内居住……如今,园内部分建筑物基座方砖剥离留下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陈辉说,圆明园自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历经数次劫难,地面遗存已经很少,几近于无,但是地下的遗址信息很丰富,不少文物在战乱与抢掠中阴差阳错深埋地下。以鎏金铜象首为例,考古队猜测有可能是当时大象摆件被整体运走的时候,象首不小心掉进了大宫门门前的河里,才得以保存至今。
多年来,搬迁园内全部住户和绝大部分驻园单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直到1996年,圆明园遗址公园经与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合作,开始对西洋楼遗址、如园、紫碧山房等多处景点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考古,目前已出土了不少文物,而且种类丰富。
考古发掘仍在继续
还有哪些神秘文物将露面?
据了解,圆明园共有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方米陆地面积,但目前的发掘工作只完成了5万平方米,发掘了5万多件(片)文物,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得让文物活起来,不能老放在库房里。让大家看到圆明园不仅有中式地面遗址,还有丰富的文物。”陈辉说。
在她看来,圆明园的出土文物不仅有自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包含了圆明园的兴衰荣辱。“比如,我们做研究时,对着档案里看,才发现原来圆明园某间屋子曾陈设过那么多宝贝,墙上还挂着宫廷画师的画,这里放着一个大宝座,那边有一个花瓶。但现在每天走过,看到那间屋子就剩一堆夯土,心里很不是滋味。”陈辉表示,把考古出土文物公开展示,也是希望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封面新闻获悉,为了将更多出土文物展示给观众,圆明园考古展将分阶段更换展品,预计展出到10月。
来源: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许雯 北京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