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国车马坑出土最大房车 车顶首次发现彩席

2017年06月26日 08:04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今年2月6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主持的“新郑郑国三号车马坑公众考古”正式启动。据悉,这是河南考古部门时隔16年后,再次对郑国三号车马坑展开考古发掘。2月16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来到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了现场直播。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项目负责人马俊才先生就判断,这座车马坑底部应该铺满了马骨,至于是否有车,他猜测“十有七八”。

  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经过130余天的考古发掘,2400多年前的“香车宝马”已经陆续露面,其中一辆车更是迄今为止郑韩故城内发现的规制最大的一辆车,而车顶还带有彩绘的席子,这也是首次发现。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袁晓强/图

  [历程] 16年后再次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

  众所周知,在新郑市区一带有一座东周时期著名的诸侯国都城,它先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郑国的都城,战国中期又成了“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都城。

  从春秋时期的郑国到战国时期的韩国,新郑作为国都有540年历史,不但形成了“西王城东郭城”的最终历史布局,故城内外的地下也埋藏了数不清的文物遗迹,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经过四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重大考古发现屡屡惊世,郑国三号车马坑的发现便是其一。

  “2002年2月,我在主持这座郑国国君墓发掘的同时,也开始对这座车马坑进行发掘。由于此前发掘了国君大墓以东的一号车马坑,同时发现了大墓以北的二号车马坑,因此,就把国君大墓西侧这座大型车马坑编为三号。”车马坑发掘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俊才说,今年2月份,三号车马坑考古发掘重新启动后,如今有了重大发现。

  [现场] 2400多年前的“香车宝马”已经露出了模样

  在今年2月16日,记者来到三号车马坑考古现场时,当时还正在清理夯土层。4个多月后,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发现,考古人员的工作面又往下延伸了2米左右。

  站在地表俯瞰发现,三号车马坑的开口呈南北向长方形,最长11.7米、最宽10.6米、深度距离地表5米左右。

  三号车马坑坑内上部,是3.4米左右的夯土层,夯土下部是较疏松的填土层。夯土层、填土层的土清理完之后,2400多年前的“香车”出现了。

  尽管在地下埋了2400多年,今天已经变成了泥土,但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理,两辆车的模样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两辆车南北并排,车头向西,车衡、车辕、车舆(车厢)、车轮清晰可辨。而在两辆车车衡的下方,一匹马的头骨也已出现。

  和秦始皇兵马俑、三门峡虢国车马坑内完整的车辆不同,郑国三号车马坑内出土的车辆以及此前其他车马坑出土的车马,均呈散乱状,并不完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郑国国君下葬的时候,实行的是拆车葬。也就是说,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的底部,然后,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的尸体之上。因此,就呈现了我们眼前的不规则模样。”马俊才解释,目前在这个四分之一的区域内发现了两辆马车,而第三辆马车也露了个头儿,马车的走向之所以呈现东西向,应该是心系故国的缘故。这是因为,郑国的开国之地,就在西方的陕西省华县。

  [发现]

  郑韩故城最大“房车”出土,车舆顶部首现彩席

  经过允许,记者来到坑底,近距离观看发现,在南侧已经出土的马车旁,车舆顶部出现了几根类似筷子模样的东西。马俊才说,这应该是青铜材质的饰件。古代的马车,车舆上面都有顶,而这些青铜饰件,主要就是用来固定车顶的。

  让马俊才兴奋的是,这辆车的车舆上部,出现了彩席。“为了遮阳、避风和避雨,古代马车车舆顶部都有篷布,篷布要么是席、要么是油布,而这辆车顶部的席,竟然是彩席。”在马俊才的指引下,记者看到,这张席的纹饰清晰,而纹饰上微微泛着红、黑、褐等多种颜色。

  马俊才说,这也是在郑韩故城内首次发现带有彩席的马车。更让马俊才兴奋的是,这辆车车舆的宽度在1.6米以上,长度在2米以上。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马俊才说,三号坑所在的郑国车马坑博物馆,在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角,在近300亩的范围内,经过考古勘探,共发现春秋墓葬3000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出土车马无数,而此次三号坑目前出土的这辆马车,形制最大、装饰最豪华,刷新了考古记录。

  “这辆车,在考古上名叫鞍车,放在今天,就是汽车中的房车,主人可以躺在里面睡觉。”马俊才说,而与鞍车相对应的则是行车,就是只用于出行的马车。

  [进展]

  现场考古预计还要持续三个月以上

  马俊才说,目前发现车马的区域只占三号车马坑面积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四分之三的区域有待发掘。现场考古预计还要持续三个月以上。

  马俊才说,考古的意义,就是能够让今天的人们认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提高文化自信。其实,通过考古,也能让今天和古代亲密地联系起来。

  说到这里,马俊才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人们常说的“舆论”,指的往往是媒体的报道,但明白“舆论”来历的人,估计没有几个。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够坐上马车的人,都是有身份的人。有地位的人坐在车厢(车舆)里发出的言论,就是舆论,这些言语往往很权威,传递速度又很快,这就是今天“舆论”的由来。除了“舆论”,像“抬杠”、“管辖”等词语,都和古代的马车有关系。

  和以往考古发掘不同,本次考古工作,全程向公众展示,这在河南考古发掘历史上还是首次。记者在发掘现场还发现,三号坑正上方设置了巨大的四面屏显示器和一台360度录像机,同时还配备了多种先进的考古设备。

  “这些设备各有所长,四面屏显示器可显示通过考古队员头灯看到工作近景特写,360度录像机可全程记录发掘视频,正射影像除获取相片外甚至可能取代人工绘图,延时摄影可像卡通画一样鸟瞰角度记录发掘全景。”马俊才说,由于此次考古对公众开放,游客可以站在地表俯瞰发掘,而要看细节,则可以通过顶部显示屏的实时直播了解。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