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至1904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蓝色时期”,因为承受着失去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巨大痛苦,并亲眼目睹了下层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困窘。毕加索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形象消瘦、目光呆滞的劳苦大众,而画面的主调也以冰冷、忧郁的蓝色为主。
在1904年晚些时候,23岁的毕加索在一场暴雨中遇见了波希米亚模特费尔南德·奥利弗。坠入爱河的二人一起纵酒狂欢、享受生活,并在蒙马特高地被称为“洗衣船”的小阁楼上同居了。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柔和的粉红色调取代了单一的蓝色,开始慢慢渗透到他的画布上,浪漫的“玫瑰红时期”开始了。
在同费尔南德一起的日子里,毕加索从欢愉的性爱中感受到了重生的快乐,他频繁地运用裸体创作:《花篮女人》、《马戏团之家》、《玫瑰色的裸女们》都是当时的作品。同时,毕加索从后印象派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首个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以费尔南德形象所塑的这座雕塑是毕加索在1909年秋天于巴黎创作的作品,最初以粘土捏塑,后来被铸成了青铜作品。1909年,毕加索在西班牙奥尔塔度过了夏天,并画下了大量费尔南德的画像,《妇女头像》也作于这期间。《妇女头像》以立体主义的原则和非洲民间木雕的几何化手法,将人物的五官组构成交织的几何形体,是依据毕加索立体主义造型理论探索出的雕塑作品。
1909年,当爱情逐渐消逝,毕加索笔下的费尔南德也发生了改变
1908年秋天,毕加索和费尔南德终于搬离了“洗衣船”。不久之后,毕加索对她感到厌倦,为躲避她而常常回到“洗衣船”的旧画室作画。1911年,毕加索遇见了艾娃·谷维,对艾娃感情的升温,更加速了毕加索对费尔南德的冷淡。
费尔南德水性杨花、火气大、花钱冲得很,而艾娃温柔又节俭。《创造者与毁灭者:毕加索传》一书写道:“他们穷得买不起面包的时候,费尔南德会叫上一套大餐,等送餐的男孩头顶着一篮饭菜来敲门时,她就会对着门外喊道:‘我开不了门,我没穿衣服。。。 。。。放在门口吧。。。 。。。我回头再付钱。’声音既不容抗拒又包含挑逗,小男孩只得照办。玛赛儿(艾娃之前的名字)却没有这样的本领,她需要有人来保护,同时她把自己奉献出来作为交换。”
后来,费尔南德和一个意大利画家走了。毕加索也和艾娃私奔了。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短短一周后,毕加索就不得不频繁地给朋友写信,拜托朋友把原来家中的画具寄来,到后来干脆要朋友接济。他没有调色板,只能用钴蓝、葡萄园黑、干瘪的棕色和粉白调出的绿颜料作画。艾娃对他来说就像这绿色一样珍贵,而毕加索画中的艾娃也是绿色。
来源:艺术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