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2月6日电 (记者 贺劭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对罗家坝遗址进行第四次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处距今4500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存,这让罗家坝遗址成为中国嘉陵江流域目前发现的堆积最厚、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作为中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巴文化遗址之一,罗家坝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地。1999年、2003年、200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曾先后三次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罗家坝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进行。
“我们前三次考古发掘主要在罗家坝的外坝,对中部情况不了解,第四次发掘我们清理了不同时期的墓葬、灰坑、沟等各类遗迹近百处,发现罗家坝遗址涵盖新石器、商周、汉代三个时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副队长、罗家坝遗址考古队领队陈卫东介绍,新石器时期遗存的发现,是第四次考古发掘的最大收获。
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期遗迹主要有灰坑和水沟,新石器时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其中,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纹饰中以素面、绳纹为主,可辨器型有花边口卷沿鼓腹罐、花边口折沿深腹腹罐、高领壶等。
“有些石器虽然过了四五千年,但锋利依旧,一不小心还会划破手指,专家用鹿角等工具进行了石器打制模拟实验,发现罗家坝遗址的石器石料均出于本地。”陈卫东说,这次出土的石器中磨制石器少,打制石器多,石器分析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罗家坝遗址的生业模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环境土样信息分析表明,罗家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中晚段,气候转暖,阔叶树增多,气候暖湿。浮选结果表明,罗家坝遗址的农业作物有稻、粟、黍等,但总量很少。
目前罗家坝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存在缺环。陈卫东介绍,中国四五千年前曾发生过气候干冷事件,有专家推测罗家坝新石器时代与东周时期的缺环可能与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干冷事件有关,也有专家推测五千年前的一次干冷事件让汉中平原文化迁徙到罗家坝。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表示,罗家坝遗址与广元、巴中等地的新石器遗址群一起,正在逐步构建川东北地区嘉陵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此次考古发掘对构建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探讨长江上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与演进模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