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艺术品投资:曾经想捡漏差点吃大亏

2013年10月19日 08:44   东南快报  微博

  2012年,拍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居然是赝品,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为什么在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陷阱频现?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人有着浓郁的“捡漏”情结,按照资深艺术评论家何光锐的调侃,“但凡家里有块破碗,都幻想是个祖传的官窑。”

  而抱着“捡漏”心态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往往容易成为陷阱里的“猎物”。

  今天,福州多位资深收藏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哪些人最容易掉进“捡漏”陷阱。

  这些人易掉“捡漏”陷阱

  A 急功近利的“土豪金”

  脸谱:五六十岁以上,有钱,不懂行

  “有钱,不懂行,老想着捡‘大漏’发财的,往往是(骗子的)狠宰对象。”福州的Z先生告诉记者,这类“土豪金”通常来说年纪偏大,在五六十岁以上,福州及周边地区早期暴发起来的各类“包工头”最为典型,正如Z先生的一位长辈。

  该长辈经常从朋友的朋友、战友的朋友手里收一些“宝物”,价格不算贵,并且都有熟人的“人格担保”,表示“宝物”背后有非常曲折的故事,若非人生遭遇不幸,急需用钱,此番决不会低价出售。

  “他前前后后买过十几样所谓宝贝吧,找我一看,都是些材质低劣的寿山石、假的宝剑、甚至还有假的貂皮大衣和塑料(11395, 70.00, 0.62%)盆景。不过好在这些东西价钱都不算贵,直到有一次遇到一个大陷阱,差点被骗走一套房子。”

  据说是该长辈当年施工队里的一个老熟人,自称在新疆继续从事建筑事业时,机缘巧合获得了一块高达一米多的和田玉,因为急需用钱,所以想以低价转卖给熟人。

  “老头子差点就换出去一套房子了,但是因为这次的事情比较重大,让我一定要去帮忙看一下。结果听说我要去,对方就以各种理由逃避,我当时就判断十有八九是假的。后来为了让老头子死心,坚持去看了一次,不出意外,果然系造假,而且那个人家里还放着一堆造假的赝品。”Z先生说,这世上哪来那么多低价出售背后的心酸故事,想捡便宜往往要吃大亏。

  B 半桶水的文化人

  脸谱:好面子,不交流,容不得别人质疑

  而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本身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对艺术品有兴趣,业余有所研究,算得上一知半解,也是被“捕猎”的对象。

  “这群人有一个共性,贪便宜,好面子,不交流,容不得别人质疑。”据业内人士L先生总结,这类人以职位不低的领导居多。

  L先生回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不少类似的人,其中有一位特别喜欢在出差的各个城市的小摊子里“淘宝”,甚至出差欧洲都带一块所谓的寿山石回来。

  这个人收藏十余年,很少向外人展示藏品。有一次很难得地请L先生去参观他的镇宅之宝——一副据称有好几百年历史的青花瓷对联。当下,L先生不好意思揭穿,但是一走出那人的家,就忍不住笑了,原来这副对联上的字居然是行楷体——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创造的字体。

  “他的藏品几乎都不给人看,也不和人交流,我感觉他心里也不是没有怀疑,但是害怕被质疑,无法承受十多年心血被否定。但实际上那次我看了一下,基本都是赝品。”L先生说。

  “对这类艺术品收藏者来说,冤枉钱花得倒不是很多,因为价格都不贵,但感情伤不起啊!”L先生说。

  C 买“潜力股”的外行人

  脸谱:收入普通,受投资热影响,易被忽悠

  还有这样一群人,收入普通,受艺术品投资热影响,被一些画廊忽悠:“您买这个书画家的作品,他很有潜力的,现在还不太出名,但是价格低,过几年出名了,价格那可是现在的几十倍,到时你可就买不起了。”

  对此,H先生直摇头:“如果听信了这套说辞,尤其对于外行人来说,那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同样身为业内人士的H先生自己也吃过类似的亏。

  H先生数年前曾花几百元、几千元等不同价格购买过福州画院某书画家的作品。后来该书画家作品涨到了上万元。于是,H先生将作品放入拍卖行拍卖,不料却接到拍卖行电话,说作者表示该作品是赝品。

  H先生火了,立马找到书画家,但书画家对拍品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当前一些书画家出于某些原因,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作品的稀缺性,又或者是为了掩盖自己早期作品的不成熟,在成名后往往不承认自己的早期作品,这就给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当然这也情有可原,因为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是在不断提升的,买家收的是艺术家当年不成熟的习作,却想卖出现在的价格,显然也不合适。”

  于是,也有些艺术家也在尝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回购”,即让买家用自己过去的作品以一定的价格比例“以旧换新”。

  “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这种事谁说得清楚。买‘潜力股’还是要看作者人品,但不是圈内人谁会知道,就算是圈内人也不一定了解啊。”H先生甚至建议行外人干脆不要买当代书画作品,要买就买已经盖棺论定的已故名家作品。

  “不要因为便宜就一味买便宜货,我一向坚持‘踮脚买精品’,手里有100万元,要去买300万元的东西,精品被市场认定,价格肯定相对贵,但升值空间却是明确的。”企业家D先生表示赞同。

  在外地艺术品大拍上现身影 在本地很少行动

  福建富豪阶层出手较为理性

  不过,相比许多轻易掉入陷阱的普通投资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福建富豪阶层对艺术品投资较为理性。

  资深艺术评论家何光锐说,现在福州行业内外有许多机构,例如银行的大客户部、财富中心等经常组织小规模拍卖会、品鉴会等,试图拉动富豪阶层进入艺术品投资从而从中获利,但是成交率非常低,“一方面,组织方不专业,而这些新富阶层与老土豪不一样,具有较高文化层次,比较理性;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无论是在兴趣、时间还是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方面。”

  而在福建居正拍卖行董事长邹勇看来,实际上福建富豪对艺术品投资是颇有兴趣的,而且实力强劲,“尤其对几百万、上千万元的艺术精品更是从不手软。在北京、香港等地的艺术品大拍上,其实都有福建富豪的身影。但是他们在本土很少行动,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本土精品少,从业者总体素质也不够。”

  不过,大多数业者都十分看好艺术品市场。何光锐表示,与国外相比,中国富豪阶层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的比例还比较低,整体欣赏水平与理念也有差距,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提升而改变,但也说明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仍有空间。

  延伸

  厦门首次出现的过亿元拍品“有诈”

  碰上类似这样的拍卖公司要绕道走

  Y先生在艺术品市场摸爬滚打将近20年,对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各种乱象已经见怪不怪,“我对那些没品的拍卖公司,基本都是绕道走。”

  他说,现在福州有好多家文化传播公司,实际上都在运作一些艺术品的炒作,尤其是一些省外过来的,从北京、上海就这么一路帮助拍卖机构搞炒作和“假拍”。

  “这种现象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外地更加活跃的拍卖场,这些公司惯用的赚钱伎俩就是收取图录费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比如:图录就是按照一张多少钱来卖,也不管拍品的品质,只要有送拍,全部接收,短短一个月就能组织起一场艺术品拍卖。而且压根不管最终的成交结果,因为在拍卖开始前,他们已经赚够了。”

  据Y先生介绍,这类机构基本上就是“打游击”型的“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再换一个招牌继续坑人,手段极其低劣。

  在去年的秋拍上,厦门首次出现成交金额过亿元拍品,一枚重达1725克的白田黄以3.92亿元的“天价”被一名北京藏家收入囊中。消息一出,福州寿山石界一片哗然。

  Y先生告诉记者,田黄因为存世量少,所以价格高是可以理解的。但纵观近年来的田黄拍卖史,只有少数几枚,比如:清乾隆年间的“乾隆年仿明仁殿纸”田黄印章,才拍出1亿多元的“天价”。但去年厦门那场拍卖会上的白田黄是近现代工艺品,如果单凭料好,难道就能拍出如此高的价格?“肯定存在游资炒作的成分,或者有其他目的,比如:用于银行贷款等资金周转等等。”

  而更诡异的是上述拍卖的主办方中,有一家其实是来自福州的艺术品机构,“在寿山石收藏投资氛围最浓厚、买家最多的福州市场,不敢举办拍卖会,却跑到以古董拍卖为主打的厦门市场。其中,必然有诈。”Y先生直言。

  Y先生坦言,“在艺术品市场上干了这么件没品的事情,以后想在这个圈子混就难了,招牌和名誉都被毁了,业内还有谁愿意(与他们)合作?”

  艺术品投资最理想的境界

  事实上,艺术品投资最理想的境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兴趣而进入艺术品市场,并且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成为收藏的手段,也是收藏的最终目的。“因为兴趣,才会减少急功近利而掉入陷阱的概率,因为兴趣才会不断学习,才会越玩越精,眼光越来越好,最终给你带来投资收益。”业内人士总结。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