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书法三十年的变迁(2)

2014年05月04日 11:10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既不同于传统书法,但又因强调书写性与传统书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学院派书法”,因其创立者有着一流的理论素养,又有明确的流派立场,所以,它与现代书法虽有现代感上的趋同性,但因其强调与传统的联系,又自立于现代派之外。该流派的渊源是1989年出台的“陈振濂书法教学法”,这一套方法强调“技术品味”、“形式至上”和“创作意识培养”。1993年,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出现的“广西现象”,主要受这种教学法的影响。当时获一等奖的10名作者中,有4名是广西书家,其作品均采取仿古作旧的色调,模仿魏晋残纸书风,引起了当代书坛的关注。“广西现象”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恰恰是受过浙江美术学院“陈振濂书法教学法”训练的陈国斌和张羽翔。在此基础上,陈振濂于1998年策划推出了“学院派书法展”,正式宣布了“学院派“技术品味”、“形式至上”“主题创作”书法的创作理念。

  总的来说,“现代风格书法”在“第二个十年”十分火爆,但到此期的最后几年,相关探索陷入困境,当代书法“回归传统”的迹象日益明显。

  

  当代书法的“第三个十年”(1999-2008),在时间上包含了世纪之交与新世纪以来的八年。需要指出的是,接下来的2009年,延续了“第三个十年”末期的书法景观。

  此期是当代书法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传统”的时期。由于“现代风格书法”探索陷入了困境,其他书法“取向”也后继乏力,人们突然发现:当代书法远未具备与传统书法抗衡的实力。回顾历史,当代书坛上“一会儿魏碑风,一会儿写经风,一会儿章草风,一会儿简牍风,一会儿残纸风,一会儿书谱风,一会儿手札风,一会儿明清调,一会儿二王调,一会儿具象化(将汉字作返祖处理),一会儿抽象化(抽去汉字结体),一会儿临摹加拼贴,各领风骚三五年”[3](P7),但书法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带来的大多是短暂的审美效应,喧嚣过后,人们发现当代人并没有创造出像古代经典书法那样具有深厚意蕴的作品,而是创造了一些在短暂的风光之后旋即被人们遗忘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书家开始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重新汲取传统书法的丰厚资源,在历史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二王书风”再一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此期“现代风格书法”的种种实验和探索陷入了低谷,1980年代的“现代书法”和1990年代的“书法主义”,都曾在当代书坛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随着1998年1月“20世纪书法大展”期间策划的“中国书法探索展”失败和我国创刊最早的《现代书法》杂志在2001年停刊,新世纪以来,“现代风格书法”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减弱,那些原本致力于“现代风格书法”探索的书家,大部分回归了传统,还有少数转向了“行为书法”。尽管一些“现代风格书法”的零星实验和探索仍然存在,但是由于其作品与传统的“书法”概念很难相符,一直难以在“书法”领域立足。人们倾向于认为:所谓“现代书法”实际上并非“书法”,而是借鉴传统书法资源,综合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理念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很多人并不否认那些所谓的“现代书法”确有相当的艺术性,但不认为它们是“书法”,而是将之归属于“源自书法”、“源自书写”或“源自文字”的现代派艺术。

  进入新世纪,“学院派书法”和“民间书风”也受到相当的批评,代之而起的是传统风格的书法,特别是历史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正统书风,如“二王”书风以及历代大家、名家的书法风格。但是,即使在回归传统风格书法的同时,仍有“纯粹传统型”书法与“传统创新型”书法的分化,前者是纯粹的承袭派,后者包括 “文化书法”和“艺术书法”等。

  此期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帖学”书法的复兴。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等一大批历史上的帖学书法名家,再次成为当代书法最主要的取法对象。许多书家在帖学书法经典临摹方面倾尽心力,力求达到形神毕肖的程度,许多临摹作品甚至达到了与原作形式的重合。王义军是近年来以临摹毕肖引人注目的青年书家,陈忠康在学习《集王圣教序》等帖学书法经典方面,往往神肖。但是,他们都较少关注个人创造的问题。

  “文化书法”坚持认为“书法”面临两个极点,“一极是‘文化’,一极是‘技法’,书法在文化和技法这两端之间寻求重心平衡。”[5](P74)“文化书法”认为:“书法是通过一定技法的文字书写所获得的结构化的文化精神形态。这意味着:首先,书法初级阶段面对的主要是‘一定的技法’,技法是书法初级阶段的表征,是到达文化大道的基础和关键;其次,书法中级阶段,则是‘文字书写’中的‘结构化’,是‘由技到道’或‘技近乎道’中介环节;最后,书法最终要达到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境界,是超越了技法之上对‘文化精神形态’的呈现——无法而至法的文化之道。一言以蔽之,书法本体是运用技法又超越技法之上最终达到文化精神内核的艺术境界。”[5](P75)

  “艺术书法”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经出现,但在当代书坛引起注意是2004年王镛使用这个概念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之后。2005、2006年,当代书坛针对“艺术书法”的提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书法报》连续刊登相关文章,《美术报》等也刊登了一些相关文章。参与讨论的人有王镛、何应辉、钱立吾等人,其中支持这一提法的人不少,反对这一提法的人也很多。“艺术书法”的提法,目的在于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和“创造力”,其宗旨有诸多值得肯定之处,但对“艺术书法”的概念,许多人认为存在逻辑上的混乱。

  

  综上所述,当代书法三十年的发展,隐约呈现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辙痕。“第一个十年”期间,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书法精神之间的张力解构,促使书法“从传统走向现代”;“第二个十年”期间,时代书法精神在不断探求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表模式,但是在这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当代书法精神仍未找到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表现手段;“第三个十年”期间,当代书法精神重新深入传统,返回书法的本原,继续探寻适合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即将到来的“第四个十年”中,当代书法应该如何发展,成了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传统书法形式与当代书法精神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是一个必须逐步解决的问题。“艺术”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必须有个性化的形式才能表现个性化的精神,“书法”是艺术的一种,自然也不能例外。毫无疑问,一切时代的“艺术精神”都有其共性,但每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也都有自己的个性,既有“个性”,就需要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形式。王国维在谈论文学的时候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6](P57)

  文学如此,书法亦然。中国书法的发展,也如“天地江河,无日不变”[7](P263),一代有一代之书法表现。唯独我们时代的书法精神,迄今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当代书法三十年的发展,从实质上看就是当代书法精神寻找自身表现形式的崎岖之路。

  从三十年书法发展看,当代书法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必须返回“传统”,继续探索书法的本原,以及书法精神与外在表现的具体结合形式。所以,目前当代书法“回归传统”是必要的,但下一步的发展,仍然是扬弃一味摹仿古人的做法,深入传统又超越传统,完成时代书法精神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刘宗超.中国书法现代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邱振中。书写与观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毛万宝。从“他律”、“自律”看书法的审美流变——兼及代当书法厅效展应问题[J]。书法赏评,2009,(01)。

  [4]张旭光。“新帖学”的时代价值[J]。美术观察,2006,(11)。

  [5]王岳川。书法身份与新世纪书法走向[J].中国书画,2008,(02)。

  [6]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康有为全集(第一集)[M]。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M]。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87.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