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书法创作无法漠视的三大情境(2)

2014年05月07日 09:20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书法创新的另一条道路就是工具材料。但是这一方面,古人也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空白地带。他们不仅将刀具、模具及刻画符号时的陶器,甲骨文的龟甲兽骨,金文的青铜器,小篆、隶书、楷书所使用的石材到简牍书法所赖以存在的竹简木牍,甚至今日我们仍在使用的绢帛等等材质成功使用过,而且发明了至今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独特书写配套工具——文房四宝。试问,在今日,有谁能比前人更有本事,发明出比文房四宝更厉害的书写材质与用具?

  当然,可能还会有人举出诸如用儒道释思想在境界上创新一类的说法,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回答一句话就够了——对于这些,古人比我们更为精通。

  还有,当然就是依靠西方的思想文化背景,来颠覆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这一点,我们当代已经有许多精英人物做过实验,但实验持续搞了十多年后,这些精英们又向后转,基本上回到了传统阵营。

  我们继承古人,该有的古人已经齐备,还需我们干吗?要创新,路路不通,奈何?

  其实,我们今天书法人的处境,似乎以鸡尾酒做比喻才能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当前的形势就是所有的“酒”,都已经齐备,不需要我们再创什么新酒。这就如字体演变结束以后,魏晋以后的书家不再将精力浪费在创造“字体”,而是转型于风格面目的独创上一样。

  跟古人相比,在书法创新上比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肯定会输得一塌糊涂。然而跟任何一个时代的古人相比,我们今人却也拥有自己独到的巨大优势。

  今人的优势有二:①资料详备且好;②先进智能工具的使用。

  赵松雪时代,他还慨叹“得古刻数行便可名世”,[10]说明古人书迹之罕见。古人见不到前人真迹,就只能靠拓片、双钩填墨等方式获取前人书迹。这种方式对书迹的再现较之我们今天的高仿真手段来讲,质既不精量且不大,很难普及。而我们今天,只要有心搜求,就会坐拥书城,“抚古今于一瞬”。这就为我们“调酒”,准备了足够的品种。

  而先进智能工具如复印机、刻录机、照相机、计算机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就使我们具备了不断调整、不断重组的便捷与可能。

  和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似的创新相比,可能如何“调酒”,如何整合前人给我们留下来的书法资源,才是我们这一代书法家与任何以前时代书法家不同的使命。

  谁能将书法之“酒”调成最美的“鸡尾酒”,才会成为被这个时代所选择的人物。

  二、当下的书法批评语境对当下书法创作的影响

  书法批评,是对书法家的创作技法、心态、成就等加以评论,引领时代审美价值走向、转移书法风气的一种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当下的书法批评语境从整体上看,却存有种种未厌人意之处。

  1.在非常态的批评氛围中难以给书法家以公平

  我们知道,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在那个极其特殊的年代,意识形态处于高压态势,艺术批评只能成为阶级意志的传声筒,真正的艺术批评,处于“失语”境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宰一切,红包批评成为潜规则。接书法家红包的评论家,为了对得起红包,就绞尽脑汁溢美唯恐不及。而尤其令人不堪的是——并非所有的评论家都能接到红包,因为能否收到红包,是有“门槛”限制的!因此当身处门槛之上的“红包派”们数着银两,很有成就感地成为“捧派”之时;没资格接红包但不缺才华的评论家们便会在门槛之下为扩大影响,以博出位的方式成为“骂派”。除了捧、骂两派外,论坛上当然还有大量虽然不收红包但却碍情碍面不得不捧的“缘情派”们在到处喧嚷着。因此,在当今的书法评论界,除了少数评论家坚持自己的操守以外,基本上是“骂派”“捧派”“ 缘情派” 三足鼎立占据了书法批评的主要舞台。

  从批评状态看,无论 “捧”“骂”还是“缘情”,都是一种批评的“非常态”,在这种“非常态”的批评氛围中,几乎所有被批评的书法家都被置于一个十分可笑的、被极度扭曲变形的哈哈镜中。一个小书家,可能被捧上天,在“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之际,成为后世史论家搜集到当代评论资料中的“大人物”。而当代的某位大家,也许因惹急一位或一批批评家,被骂得一钱不值,成为后世史论家眼前资料中“欺世盗名者”。在这样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氛围之中,书坛之水已被搅浑的情势之下,如果个别的批评家对某个书法家真要展开严格的不留任何情面的艺术批评,从艺术史的高度严格剖析定位该书家时,反而会使在当代属于真正翘楚的大书家,在当代人所给出的评判中,连“名家”这样的位置未必坐稳;在当代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从历史的角度衡量,则更是微不足道。由此不难见出,这些本欲公正的批评家们事实上根本无法让被批评者体会到一种学术批评的公正。因此,净化书法批评的空气,在全国各种书法舆论阵地上严格恪守书法批评的严肃性、公正性,强调批评家的人格力量与职业操守,严肃深入地建构科学的批评理论体系,使书法批评作为一个舆论载体具有极其可靠的诚信度,为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实在是一个不可小觑、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2.当代书法经典大家出现的重重阻力

  近些年,书坛自上而下都在呼唤“经典大家”的出现。但“大家”的产生,在当代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来自批评语境对大家产生的伤害,正在为祸愈来愈烈。

  应该承认,没有媒体的推介,“大家”难以众所周知,当然也就难以成为世所公认的大家。这是成就任何一位大家都不可或缺的媒体助推力,当年林散之,一夜全国知名,正是媒体助推的结果。

  我们还应该承认,相较而言,国家级书法展览,目前还是最为公正的一个评价体系。尽管坊间有种种传言与批评,但无论纸质传媒也好,网络传媒也罢,即使地方文艺机构的评审也算在内,其权威性与公信力最终还是无法与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家级大展相抗衡。也正是通过这一相对而言,最为公正的评价体系与渠道,推出了迄今为止新时期以来书法界最多的书法人才。正因如此,国家级大展的评委们,无形中占有了书法批评的权威话语权。

  因此,纸质传媒、网络传媒与国家级协会的评审,无疑是当下书法批评最为重要的阵地。然而在充分认识到这三者对成就人才,助推“大家”进程所起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这三者在成就书法大家过程中所具有的负面作用,这才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问题的思路。

  事实上,因为各种传媒与各种展事频频介入书家生活,已经对书法界的精英们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危害。其表现是,书法家的思想成果与创作成果,难以形成大的结晶体,而只能以碎片的方式,凌乱地散布着。

  我们不难见到以下两种现象:

  一位书家,殚精竭虑,历尽艰辛,形成了一套笔墨语言体系,但第一次投稿,这个成果可能获奖,第二次可能仅仅入展,第三次恐怕连入展都会成为大问题。

  一位书家一旦在重大展事中获奖,他在某碑某帖中的发现,他在艺术形式或艺术语境上的成功营造,马上就会被疯狂地瓜分。

  世界上任何一项对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的尖端技术的发明,在其结果正式公布之前,其核心机密,都应该处于绝对保密状态,才能成就其辉煌!否则,未等整体成果出来,核心机密已泄,其成果的影响力必将大打折扣,甚至对其是否构成成果都会带来无尽认证上的困难。虽然,艺术不同于科学,但有些道理却是相通的。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丝毫得不到半点尊重,有的只是毫无感恩与敬畏之心的拿来主义与打土豪分田地般的惬意,在书法界,有利于少年成才,但却不利于“大家”成长。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