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推荐艺术家:刘越胜

2017年09月01日 20:4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简介

  刘越胜,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南京灵谷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瞭望(港厦)书画院常务理事。

岱宗晨曦岱宗晨曦

  笔墨所绘皆为情——管窥刘越胜的艺术世界

  徐玄晔 于文莉

  一张茶几,几把座椅,满柜的青花瓷瓶和墙上完成、未完成的画作,构成了刘越胜工作室的全貌。记者到来的时候,刘越胜正和平常每个中午一样,专注着午课“创作”——嫩黄色的花蕊被笔墨点缀在粉紫的花瓣中心,已隐隐展现出“唯有牡丹真国色”的雍容画面。

  看见有客到访,刘越胜放下画笔,笑着招呼记者坐下,烧开水,沏上一壶醇香的“大红袍”,在清冽的茶香中,这位平易近人的画家打开了话匣子。

  刘越胜说他走过太多名山大川,可走来走去,最有感触的还是画过无数次的黄山。古往今来,虽然以黄山为题材的优秀画作浩如烟海,刘越胜却依旧乐此不疲。在他眼里,黄山,是画家一辈子都画不完的创作主题。“每次登临黄山,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致,产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受,表现在画卷上,就是黄山不一样的韵味。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能把一个题材吃透,也不容易。”虽然工作繁忙,但在开往黄山的绿皮火车上,时常能看到刘越胜高瘦的身影。静观一草一木,一石一阶,云来雾往,朝晖夕岚……在这场与黄山的对话中,他始终保持着最虔诚的姿态。

玉屏秋色玉屏秋色

  对于黄山的“眷念”,也被刘越胜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宣纸上,由感而发,用淡墨和浓墨对山峰交错渲染,以翠绿和墨青对苍松进行点缀。景由心生,万物自然,笔尖所到之处幻化出了万千气象。“画作表现的情感,应能反映画家当时心里最真实的状态,不带有任何杂质”,这是刘越胜艺术创作的“信条”。“艺术创作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表现形式,创作出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对生活、对情感的高度概括。否则只能称之为场景再现,而不能说是艺术。我画黄山,肯定要展现它最美、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刘越胜眼里的黄山,充溢着旺盛的生机,正如其工作室内刚完成的一幅《黄山光明顶》,构图饱满,吞吐大荒,画面景物充实而不迫塞,云气飘荡动感丰富,生动表现了他积蓄胸中的黄山情怀。

黄山光明顶黄山光明顶

  除了墙上的画作,工作室中满柜的青花瓷瓶也同样“吸睛”。当下,尝试在青花瓷上创作的书画家渐增,但多数乃一时兴致使然,难免浅尝辄止。刘越胜却秉持上下求索的精神,创作出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品——格调高雅的瓷面上,他把中国画的气质和意境注入其中,以绘画的语言和情感丰富了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仔细凝视这些器型、大小不一的瓷器,记者不由被其细腻扎实的笔墨和隽永的情致所感染。“景德镇是除了黄山外,我最常去的一个地方,那里烧制青花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刘越胜微笑着向记者介绍,“我很喜欢青花瓷这种质地,它一万年不褪色,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青花瓷坯,硬脆、易碎、不可裁改,画作要覆盖器型,又要考虑展示的最佳视角。因此,在创作前必需细致观察、‘打好腹稿’,此外,成品好不好,不光靠画的好坏,还取决于陶瓷匠人前期的拉胚、后期的烧制。可以说每一件青花瓷都是不可复制的孤品。”

  作为“金陵九老”张文俊和画坛大咖李小可的学生,刘越胜在创作中却很少直接运用两位名师“招牌”的笔墨技巧,“艺术得有自己的个性,向老师学习,主要是学习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和高尚品格,单纯的技法复制并不值得提倡。”当今画坛,不少画家还停留在一味复制的阶段,无论三山五岳,笔下同样的皴法染法,看似笔墨纷披,实则千篇一律。在刘越胜看来,让观画者感受到画家的思想,继而产生共鸣,远比技法堆砌更加重要。“除了不单纯效法名师,对于自己之前的画法,我也一直在尝试突破。然而,有时毛笔刚握在手上,会觉得心潮澎湃,有很多东西要去表现,但真正落笔的时候又觉得无从下手,这是一种“困惑”、一种“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自己的表现手法不够丰富。做不到‘得心应手’。”对于一个画了三四十年,并已逐渐形成个人风格的画家来说,想要“突破”岂是易事,但刘越胜深信,只要坚持传统、通过沉淀、走在“正道”,“百尺竿头”的一天不会太远。

  徐悲鸿先生曾用“一意孤行”来形容自己,他所指的其实是自己对艺术信念的坚定执着、始终不渝。这个词用在刘越胜身上同样贴切,他用心营造笔墨的方程式,通过从容的线条、诗意的画面,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上了独特的“烙印”——这“烙印”正是刘越胜文人风骨的艺术化流露。

  作品赏析

泰山雄姿泰山雄姿
巫山晴峰巫山晴峰
巫山印象巫山印象
莲
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春雨江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刘越胜黄山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