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的绘画构图大胆、色彩丰富,并且在西画框架中加入了中国元素,那种中西兼容的笔韵和线条,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造就出了属于她自己的艺术品格。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潘玉良对很多艺术门类都有着精深的造诣。 [详细]
潘玉良《人物》
潘玉良《人物》
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她喜欢画裸女、静物、表面上似乎很接近巴黎画派,但是单纯从题材方面以巴黎画派来看待潘玉良的画风,其实也是很有问题的。 [详细]
潘玉良《静物》
潘玉良《风景》
陈独秀曾经这样评价过潘玉良的中国画:“余识玉良女士二十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不止也。”
“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体,玉良以为然乎?廿六年初夏独秀。”
她的彩墨画主要是利用中国书法的线条勾勒对象(主要是人体)的外部轮廓,将用墨线的变化去把握对象形体和质感的手法成功的引进画面之中。在背景的处理上,她用交织重叠的短线组成肌理,加上擦染做出油画般的多层次的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去反映空间的虚实和光影,突显主体对象,增加画面层次的厚重感。
潘玉良的作品在呈现出淡淡的忧伤和女性情怀的同时,又充溢着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爱情、艺术的渴望和追求,潘玉良大量的人体画和自画像在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于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宣传和影响,潘玉良早已超出艺术史的范畴而为社会所熟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其作品在市场中的关注度。然而,潘玉良的大部分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4900多件),社会上流传的很少。现盘点一下潘玉良作品在拍卖场上成交前七名。[详细]
陈独秀,这位“五四”民主与科学运动的主将,曾经对妓女出身的画家潘玉良鼎力相助,不仅仅是出席潘玉良婚礼的唯一客人,而且亲自为潘玉良主婚,又亲自推荐潘玉良公费去法国深造,成为潘玉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后来潘玉良留学归来成为教授后,因出身微贱引发社会非议。陈独秀毅然公开给她鼎力支持,他在潘玉良创作的《俯首背女人体》上写:“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玉良以为然乎?” [详细]
著名女画家潘玉良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友谊深厚,他们曾一起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一起在台湾举办画展,并多次互赠画作或合作绘画,前后交往达30多年。潘玉良比张大千大4岁,他们以“大千弟”、“玉良大姊”相称,情同姐弟。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逝世后,人们在她的遗物中发现有张大千写给她的许多信件,以及赠给她的国画《墨荷图》和画册等。同样,张大千逝世后,人们同样也在他的遗物中发现有潘玉良写给他的信件和馈赠给他的一些画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