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一件不明身份的瓷器,经由民间瓷器鉴定专家毛晓沪、故宫瓷器鉴定组组长杨静荣鉴定为宋代汝窑钵真品后,又经毛晓沪自购、杨静荣与下落不明女子转手,落入了刘健的手中,其价格也从毛晓沪自购时的80万元飙升到387万元。

天价瓷碗谜案

刘健完全可以再次将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下去并从中获取暴利,而他却选择了用8年官司、100余万元鉴定与诉讼费对“游戏”说“不”——这件瓷器此后反复被官方鉴定机构验证为赝品。[详细]

  • 原告刘健身份
  • 湖南省岳阳市人,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
  • 被告毛晓沪身份
  • 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鉴宝》《寻宝》等节目专家。
  • 中间人杨静荣身份:
  •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现任北京逸仙专修学院(原中国大学)教授。

至今,刘健的维权之路已经走过了8年,但还没有最终定论。他说,现在每当他看到这个瓷碗,都悔恨不已。如此制作粗劣的瓷碗,竟然是花了387万元买来的。这几年,为了这个碗,他花费的又何止这些呢?为了找专家鉴定真伪,为了打官司……他前前后后已经花去了100多万元。

毛晓沪认为,这场官司纷争的根源只是“庙堂”与“江湖”的博弈,孰是孰非,没有定论,“学问不在官府,学问常在民间。纵观中外文明史,从孔子到鲁迅,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凡成就大学问者,无不出自民间,只是后来庙堂与江湖常常相融而已。我认为古陶瓷鉴定学的诞生和发展亦如此。”

沈琪告诉我,刘健要那个瓷碗。于是,我就联系毛晓沪,沈琪联系刘健,一起在方庄的一个茶馆见面,交钱交碗。毛晓沪带着瓷碗和证明材料,没有出面,交由我出面和刘健、沈琪交易。交易结束后,刘健将碗和证明材料拿走。沈琪给了我5万美元,当作好处费。剩余的钱,沈琪都拿走了。

  • 结论仅供参考
  • 毛晓沪的代理律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运恒告诉本刊记者,即便是同一只碗,得出不同的鉴定结论,这在古玩界也属正常现象,只能代表各自的学术观点不同。至于谁更权威,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 行规不等于法律
  • 尽管赝品泛滥,尽管造假猖獗,收藏界却不兴打假。因为这个行业有它的独特行规,这就是买真买假全凭眼力,捡到“漏”算自己走运,“看走眼”算自己倒霉。可是,行规毕竟是行规,它根本就不可能代替法律。
  • 启功“问责制”
  • 据悉,目前的文物鉴定市场并没有单独的主管部门,而是涉及工商、文物局、消协等多个部门。多头管理的结果,就是谁也管不了、谁也管不好,而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没有颁发专业鉴定资格证明的部门。
    业内人士呼吁,行业主管部门强化管理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刚性机制已势在必行。制定专门的文物鉴定法,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等作出规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必须对鉴定部门和鉴定专家实行问责制度。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