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商报
王冬龄,1945年生,别署冬令、悟斋,江苏省如东马塘人。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法进修学院副院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客座教授。著作包括《中国书法篆刻简史》《书法范本经典》等。先后在中、美、日、加举办个展二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及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北达科他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在太庙的金砖上书写《心经》,在人体摄影上书写《逍遥游》,在银盐相纸上书写“花月”,年过七旬的书法家王冬龄一次又一次突破了人们对书法的想象。这一次在深圳,他再次突破,把平面的书写搬到了立体的竹子上。
8月12日下午,站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厅里, 穿着红色T恤的王冬龄, 面对着一根5米多高的青绿竹子,提起毛笔,蘸满安吉农家自制的“捏油”,绕着圆筒状的竹竿,探身写下《诗经》里音乐般流淌的句子: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这一天,由著名艺术史家、策展人巫鸿策划的艺术家个展“王冬龄:竹径”在OCT深圳馆拉开帷幕。王冬龄现场挥毫,在竹子上笔走龙蛇,用一场犹如行为艺术的现场书写,把深圳观众引入这条乱书纷飞的竹径里。
把书法从平面搬到空间
幽暗的展厅里,201根高耸的竹子以及竹林两边的巨幅亚克力板,组成一条别样的竹径,这些微微摇曳的竹子上,每根都是独立的篇章,从《诗经》《离骚》到齐白石、黄宾虹的题画诗,每一篇都是关于竹子的诗作。观众穿行其间,可以从容地欣赏这些被称为“乱书”的作品。为了将此次展览真正打造出身临其境之感,王冬龄提前五天就已经到达了深圳,虽然大部分的竹上书写是在杭州完成,但现场的勘查、竹子的竖立方式、分布,他都亲力亲为,竹林两侧的巨幅亚克力板,也是他到达深圳之后,为场馆量身定做。
王冬龄介绍,在竹子上写字的灵感,来自去年冬天的一次偶遇,那时王冬龄在飞机上遇到了一位深谙竹子习性的安吉人,听说安吉的农民为了区分不同家庭的竹子,会用自制的“捏油”在竹上写字,随着时间的流逝,字迹犹存,更有一种斑驳沧桑的感觉。这次展览的作品就是用这种特制的捏油书写的,在原生态的竹子上,显得特别张扬恣肆。在不同的材质上书写,对于王冬龄已经司空见惯,不过把书写从平面搬到三维空间,大概还是第一次。这再次印证了王冬龄的理念,书法艺术没什么不可能。
把现场书写打造成行为艺术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王冬龄在创作上一再破界,成为书法界的话题之王。一方面他擅长创作巨幅作品,形成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比如此次展览中他根据OCT深圳馆B展厅墙面量身定制的巨幅乱书,这幅宽8.4米,高5.5米的作品上面写满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的诗句,颇为壮观。另一方面,他特别喜欢现场书写,在此次深圳展览开幕式上,王冬龄现场为观众展示了他是如何在竹上书写的,201根竹子中隐藏着3根还未完成的“空白”。王冬龄提笔蕴墨,围绕竹子,时而探高,时而蹲低,笔墨翻飞,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停滞,如行云流水。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将他围得水泄不通,却丝毫干扰不到他凝神静气的创作。
说到现场书写,王冬龄谈到2009年在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的一次创作。这次经历让他感触颇深。“当我两手拿起大笔来写的时候,全场非常宁静,大家都认认真真地看着我写字。写好之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认为这是由艺术家的专注、中国书法的气场凝聚而成的感染力,这样最直接明白的展示更能让西方人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现场书写”带来的艺术效果,让王冬龄乐此不疲地在他的展览、活动上一遍遍展示着书写过程,并将它彻底打造成一场足以让人乐享其中的行为艺术。
说是书法,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些毛竹上的作品更像是线条组成的抽象画,因为那纵横交错、重重叠叠的线条,内容几乎无法识别,这就是王冬龄在真草隶篆之外独创的“乱书”。与大多数传统的书法家不同,王冬龄更愿意把自己看做一个当代艺术家,所以他不惮于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文 韩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