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突破钱荒阴影全面复苏
艺术品价格体系加速重建;行业大洗牌在所难免
⊙记者 邱家和 实习生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2013年可谓多事之秋,而对艺术市场影响最大的应属6月和12月两度爆发的“钱荒”,尤其是前者一度引发今年秋拍出现先抑后扬的戏剧性走势,人们甚至担心春拍开始的市场复苏是否会出现变数。好在香港和北京的第二轮秋拍买气旺盛,使秋拍顶住了年底“钱荒”的再度袭扰,仍以豹尾一击收官,艺术市场得以保持全面复苏的态势。
全面复苏来之不易
何谓2013艺术市场“全面复苏”?首先可以从春秋两季大拍的进程中做出判断:这一态势从苏富比[微博]领衔的香港第一轮春拍起就初露端倪;而在北京第一轮春拍中,中国嘉德借助20周年大庆征得的高价精品,以优异的表现带动了整个市场的人气;到了佳士得的香港第二轮与保利、匡时的北京第二轮,行情全面复苏成为市场的共识。然而,6月爆发的“钱荒”带来了戏剧性的变化,虽然未影响最后一轮南方拍卖行的春拍,却令秋拍先抑后扬:香港第一轮,苏富比的油画和瓷杂两大板块异军突起,但其书画板块却仍然是不温不火;北京第一轮,嘉德秋拍的各项指标更比春拍有了明显的落差;直到香港第二轮与北京第二轮,行情走弱的趋势才得到根本扭转。
若从板块的此起彼伏来看,市场份额超过一半而处于市场中枢的书画板块,仍然处在调整行情中,不过油画和雕塑两大板块也许因此有了更多的空间。它们从春拍起趋于活跃,到秋拍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瓷杂板块,香港第一轮苏富比就斩获12.6亿港元的总成交额,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与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分别以2.36亿港元与1.4亿港元高价成交:油画板块,苏富比在香港第一轮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就拍出1.8亿港元,赵无极与刘野等市场明星刷新了拍卖纪录,到苏富比在北京第二轮赵无极拍出8968万元新纪录,可圈可点,而其他四大公司佳士得、嘉德、保利与匡时也都有出色表现。
当然,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书画板块。如古代书画,自2011秋拍市场行情逆转后就持续受到追捧,但高价精品却越来越难得一见,虽有高涨的人气却最终难以突破市场规模的限制。而近现代书画,一方面仍深陷调整行情的泥潭,前两年身价大涨的张大千、齐白石的表现依然平平,如苏富比在香港第二轮春拍期间推出的张大千“梅云堂珍藏”第二场,各项拍卖指标远逊于2011年5月的第一场;另一方面秋拍中出现了“黄胄共振”的现象:保利在北京秋拍中力推其代表作《欢腾的草原》,结果不但拍出1.288亿元的天价,还带动其他拍卖公司也纷纷推出其力作,如北京匡时的黄胄《巡逻图》与《幸福一代》,分别以4542.5万元和4025万元高价成交。北京匡时更是最大赢家:2013年推出“瞄准近现代书画”的“澄道”夜场可谓“逆势而行”,结果却大有斩获:如秋拍的澄道夜场,50多件拍品中13件成交价过千万元,总成交额高达4.15亿元。
新买家成为重要支撑
市场复苏虽然已成定局,但“钱荒”却使反弹行情变得难以捉摸。今年6月其首度爆发时可谓来势汹汹,到了12月中下旬又再度袭来。与往年的惯例所不同的是,今年的钱荒不仅反映了年末现金紧缺,也反映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正处在十字路口:GDP增幅在下调、实体经济不振、股市与房市等投资市场也前景不明;金融脱媒,资源错配,整个金融业处于重大改革的前夜,长期的利率上升趋势已然成型。
一旦走上长期的升息通道,一方面会令以人民币结算的资产面临价格重估,而艺术品市场虽然不像实体经济那样因过度投资出现产能过剩,但大量资金从2009年“亿元时代”后涌入艺术市场无疑带来了价格泡沫,必将在这个资产重估的过程中面临洗牌的命运。难怪老买家会抱着观望的态度,导致拍品征集十分困难,也导致拍卖场上的竞价阶梯收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拍品的竞价阶梯往往不过50万元。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预期、投资渠道的堵塞,使许多有钱人前赴后继地涌入艺术市场,成为“新买家”。这一轮调整行情从2011年秋拍起已延续整整2年4个拍卖季了,但市场却一直不缺“新买家”。而新买家总是和市场最前沿的潮流有关:比如匡时的董事长董国强在今年春拍观察到专注300万元以下中低价位拍品的新买家;到秋拍又发现其“澄道”夜场的拍品,包括其上千万元的拍品,一半就是那些“新买家”买走的。
这个庞大的新买家群体在不断扩大,无疑是艺术市场最重要的支撑。董国强和他的同行正是因此对市场前景充满了信心。不过,对未来有信心的还不止是他们——国外的经济学专家预期2014年全球经济形势将会好转;国内的各界精英则预期十八届三中全会布下的改革棋局会在2014年步入正轨。这一切虽然会引起资金的分流及融资成本的增加,却会反过来加速艺术市场从投资到收藏的转型,加速艺术品价格体系的重建,加速拍卖行业的洗牌,艺术市场有望继续今年全面复苏的态势,进入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