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拍弊端多:应让小拍成主流吗

2013年05月27日 07:42   大洋网-广州日报  

赖少其《山水》 中国画 158×82cm 赖少其《山水》 中国画 158×82cm 明万历五彩花蝶图盘口花觚(167×26cm) 明万历五彩花蝶图盘口花觚(167×26cm) 张大千《清溪翠幄》 中国画 158×82cm 张大千《清溪翠幄》 中国画 158×82cm

  当下,春拍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每年春秋两度的拍卖盛宴,已然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道惯常风景。不过,近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拍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双舟却提出:“艺术品拍卖一年两次春秋大拍的模式应当改革。集中度太高了。定期小拍模式值得推广。”  究竟高度集中的大拍模式会有什么样的利弊?定期小拍又能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什么样的改观?真的是小拍优于大拍吗?还是两者之间存在互补性?业界专家各执己见。

  文、图/记者江粤军

  正方——

  中国拍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双舟:

  艺术品市场大众化才能长久

  春秋大拍模式,导致拍卖场次过度集中,容易撞车,拍卖成本高涨。每年到了春拍和秋拍季节,在北京要找个拍卖场地都很难,价格自然比平时高出很多。而且,光有大拍也不利于艺术品市场向大众化发展。所以,我还是希望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到艺术品带来的精神愉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变成纯粹的高端市场。

  国外的拍卖行,基本都是准备好了一场就拍一场,像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微博],他们在本土并没有所谓的春拍秋拍。很多拍卖行还是每周都开门拍卖的,普通民众路过了随时可以进去看看,常常能够偶遇自己感兴趣的拍品,价格又不贵。

  当然,我的意思并非要全部废除春秋大拍,大的拍卖公司,延续他们的春秋大拍风格没有问题,新生的中小拍卖行,不见得追得起这样的成本,如果也跟风,就会很被动。究竟是一年两次大拍,还是每月拍、每周拍,要视自身的情况而定。鼓励多元化的拍卖方式,才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大众。大公司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拍品,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没有一丁点意义。如果不向消费市场发展,这种纯高端的艺术品市场是难以长久的。只有将其做成消费市场,才能不断推出新人和新的作品,而不是总围着有限的文物转。同时,定期小拍还可缓解征集难的问题,因为一年四季都在做,就不必急于要在这两次拍卖前拿到手了。

  真伪问题在当下显得那么重要,也跟上拍的文物艺术品太贵重有直接关系。如果大众化的市场开辟出来了,大家对真假问题自然就没那么看重了,大家只是买个喜欢。

  总之,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艺术品,都能享受艺术品,就像以前家家户户都挂年画一样,这个市场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长 赵涌[微博][微博]

  拍卖多元化才是真正的行业状态

  春秋大拍模式的形成,与苏富比和佳士得进军香港大有关系。这两大公司的总部在欧美,他们开辟香港市场,属于异地拍卖,组织起来不太便利,也很难负担固定的场地,因此最初确定为春秋各进行一次拍卖,租用展览中心或宾馆进行拍卖,日常在写字楼办公。内地拍卖公司作为后起之秀,在学习他们的经验过程中,也将这样的拍卖节奏承接下来了。这样的模式有节奏感,能产生号召力,好处是明显的:集中在两个时间点,在宣传上可以做得比较到位;而且形成了香港拍、北京拍、上海拍的次序,大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这一“生物钟”。

  无可否认,这样的模式弊端也不小。由于拍卖会基本在周末举行,在春秋大拍期间,重要场地的竞争十分激烈,大大提高了拍卖的成本。在同一时间印刷图录,也给印刷公司带来了很大压力。产能没有得到合理安排,成本自然会提高。凡此种种,形成了整个拍卖行业的运营成本过高。目前要完成一场大型的拍卖,基本都要投入上千万元人民币的费用。而在欧美等国,艺术品拍卖的随意性比较强。其拍卖公司多数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基本都拥有自己的拍卖场地,在展览、上拍的安排上比较灵活,成本也低得多。随便打开任何一个欧美国家拍卖公司的日程表,我们都会发现,每个周末在不同城市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类别的艺术品拍卖会举行。这是一种真正的行业状态。因为既然称为行业,肯定得有高端、中端、低端的配置,相互之间有合作、帮助、渗透,形成比较合理的行业结构。而中国的拍卖行业虽曰行业,但目前尚未进入到这样的阶段。当然这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不过,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交易平台发展得特别快,中国拍卖行业的发展,以后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年青一代对网络交易更了解,因此最基础层的艺术品拍卖,可能将会由网络占领一大部分市场。而传统的拍卖门槛比较高,继续保持艺术品市场顶层的占有率。

  同时,我始终认为,艺术品应该让更多普通人分享。我深信,每个人都有收藏情结,无论是保存原来的照片还是旧有的书籍,或者祖传的家具,都是一种收藏。而收藏最重要的不在于升值,而在于文化消费过程。因此,总体而言,大拍模式会被慢慢改写,拍卖将走向多元化。

  反方——

  知名收藏家 颜明:

  小拍成主流会让收藏地摊化

  为什么要办春秋大拍?集中的优势在于整合资源。一次大拍,买家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赶来,来一趟不容易,几家拍卖行集中办预展、开拍,买家可以一一看过,看上的就参加拍卖,或者委托别人代拍,很方便。要是每月拍、每周拍,买家天天奔波在路上,成“空中飞人”,不仅成本高,人也累坏了。

  春秋大拍可以说是全球通行模式,像美国是每年3月和9月有亚洲艺术节,香港则是4月或5月春拍,10月或11月秋拍,内地则是5月或6月春拍,11月或12月秋拍。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对买家卖家而言,都提供了方便。

  所谓“定期小拍模式值得推广”,我绝对无法苟同。很多小拍拍的是什么?地摊货!中国目前有几百家上千家拍卖公司,大多是乌合之众,乱七八糟,他们办不起大拍只能做小拍,拍品无保证,知假拍假层出不穷。这样的拍卖多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档次就会拉下来,收藏将变得毫无价值。

  在我看来,收藏可以分为三类:具有人文情怀的收藏、投资型收藏和消费型收藏。事实上,艺术品市场恰恰应该鼓励具有真正人文情怀的收藏。当下,正是因为大部分藏家都奔着投资或消费型收藏而来,所以市场太浮躁、太低俗。艺术品本身就是奢侈品,并不适合“消费”。乱买一通,乱扔一气,对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无法起到梳理保护的作用。全国收藏大军号称几千万,但有什么用呢?老百姓的收藏,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要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拍卖方面却要以地摊货做主流,让下里巴人唱主角,非常不妥当。一场拍卖,主要的营业额就是靠几件“大东西”撑起来的,肯定要以高端为主,低端为辅。拍几万元的东西,把拍卖公司累坏了也赚不了钱。

  说到底,中国的拍卖不应该小拍化,而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拍卖行应该关门。大的拍卖行越来越强,走的道路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规范,市场才健康。国外的拍卖行就是这样,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只有两三家“超级大鳄”,小公司是为了解决普通百姓家里的旧货废品服务的,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北京隆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建业[微博]

  小拍信誉不高不可靠

  在我看来,如果将春秋大拍进行改革,变成以定期小拍为主的拍卖模式,那么,中国的整个艺术品市场只会萎缩,不可能繁荣起来。因为是高端拍卖、高级藏家在主导和引领着中国的拍卖市场,没有了这样的支撑,艺术品市场就是一盘散沙。

  其实,春秋大拍可谓国际惯例。在国外,由于拍卖公司面向的都是真正热爱艺术品的收藏家,实力雄厚,眼光也好,一年只做一次到两次拍卖,主要为他们服务。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则成了全民参与,不是有统计称中国的收藏“大军”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吗?老百姓孜孜以求,各种小拍卖行也就应运而生,出现四季拍卖和小型拍卖。但小拍充其量就是入门级,基本为无底价上拍,不保真也不保退,要是到手的是赝品,买家只能认命,钱是找不回来了。因此小拍的信誉度不高,可靠性不强,如果高端的艺术品出现在这样的拍卖场上,对其流传和保护,无疑是灾难。

  春秋大拍的成本高是必然的。因为要征集高端拍品,难度相当大。好东西大藏家总是惜售,在民间的,又需要好眼力才能发掘。所以,对于大拍上的拍品,拍卖行在鉴定方面也会很认真,本着对买家负责任、对拍卖行信誉负责任的态度去把好关,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成本自然高涨。但对买家而言,假货一钱不值,买对了才最重要。

  中立方——

  华艺国际副总裁 王野夫:

  大拍是根基 小拍是推广

  我们一年做四场拍卖,既有春秋大拍,也有“华艺淘珍”。大拍是拍卖公司生存的根基,小拍则是推广艺术收藏、培育市场的需要,两者不必绝对对立,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我们都知道,收藏艺术品是有门槛的。像房地产之类的,只要你在城市里生活,凭自己的经验和对商业规则的基本了解,多数时候都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譬如在一个城市生活,哪个地段的房子价格高,你心里有数。但要进入艺术品市场,需要一个学习过程,需要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你可能在其他领域很成功,但未必能在这个领域里看得够准。上世纪90年代涉足艺术品行业的人,很多都壮怀激烈地“牺牲”了,最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认为很懂,实际上不太懂。这些“倒下”的前辈们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分享艺术品市场,又不至于冒太大风险,在体验和关注当中逐渐进步,我们设立了一年两次的“淘珍”专场。为什么用这个“淘”字?表明我们所挑选的拍品类别多、数量多,初级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有效选择,从中练眼。

  无疑,春秋大拍是拍卖公司的主要生存来源。我们是艺术品中介机构,靠佣金生存,没有一定的拍卖额,就不足以支持公司运营。大拍中,15%~20%的拍品价值占了总值的80%。而我们做“淘珍”,所用的资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跟大拍基本是相同的,但就算把整场的东西都拍出去,收益也难望大拍的项背,可能也就是大拍的零头。就收支而言,能打平已经很好,多数情况下是要亏损的。在征集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哪些是上大拍的,哪些是上“淘珍”的,但在把关上,其严格认真程度并无二致。我们很清楚,这是在为市场培育未来的“大买家”,一些人现在进的是“淘珍”,过些年可能就到大拍上去举牌,我们终将是受益者,不会砸自己的招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