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齐白石的文人世界

2015年11月25日10:27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他是一个很有趣的老人,在坊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趣事;他是一个旧式的文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所有古时文人的气质。前些天,有幸看到文化名人吕立新先生写的书稿,让我又从更专业的视角,了解了关于白石老人的画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白石的花鸟鱼虫世界,玩味这位老人带给人们的苦涩幽默吧。

    吕立新在文中说到:提到白石老人,连小孩子都知道他画虾,这是老人标鉴式的符号,可谓妇孺皆知,知名度很高。我们知道,凡是能成为艺术家标鉴式的作品,一定是艺术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倾注了全身心的精力和智慧苦苦探寻的结晶,在近代画坛上还有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李苦禅的鹰等等。在其他艺术门类,也莫不如此,比如六小龄童的猴戏,杨丽萍的孔雀舞等等。

  别看白石老人家道贫寒,一举一动都能透出一股子文人气质。老人家画画讲究规矩,通过一个小故事,也可看出一二。

  “黎明即起,鸡叫之前”,老人家先到画室把荣宝斋的订件画了,然后再画其它订件,言不二价。按照墙上贴的润格来办事。世界之大,哪儿没有死皮赖脸的人,比如说:“齐老先生添条虾吧!”“齐老先生您受累!多画条鱼吧,我内人最喜欢鱼了!”齐先生也不说话,只是斜着看来客一眼,又不好当场驳人的面子,慢慢把笔濡墨,沉吟半晌,一笔、两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但都不大精神,看着好像离水好几天,要翻肚子的样子。客人不解地问:“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齐老先生坐在圈椅中说:“活虾子市面上多贵啊!”

  小编心里感叹一句,齐老先生还真是“抠门儿”啊。

    对于这副画,吕立新在书中说:白石老人喜欢吃蟹,定居北京后,学生朋友们探望他时也经常带蟹来,老人只要一看,用手一捏,就知道蟹的肥瘦。老人还常把蟹放在地上,看它行走的姿态,蒸熟了的还要放在桌上,仔细观察。画蟹除眼睛及蟹钳用中锋外,其余皆用中偏锋。下笔要有力,这样画出来才有扁圆型的硬壳的质感,并且由于墨汁在纸上晕开,能让人感觉到蟹身蟹腿上好像有毛绒绒的细毛。画腿最难,运笔要爽快有力,节与节之间要笔断而意连,三节像一笔而成。

  提起吃蟹,我又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因为白石老人平时很会过日子,所以这些轶事也是他日常生活的呈现,把一个大画家拉回了现实生活。想起来,真像是邻居老大爷。

  有一天,李可染带着黄永玉去白石老人家坐客,黄永玉去西单小菜市场买了两大串螃蟹,一共四十来个。老人看到显然很高兴,叫阿姨提去蒸了。阿姨出房门不久又提了螃蟹回来:“你数!”对老人说,“是四十四只啊。”老人“嗯”了一声,表示认可。阿姨转身之后轻轻地嘀嘀咕咕:“到时说我吃了他的……”

    吕立新:这幅作品白石老人使用了极简的笔墨,可谓简之又简,不能再简。从背后画牛,用淡墨没骨法,只用四笔就完成了牛身和牛腿,然后添上牛头和牛角。这里用重墨只画了一只犄角,表现出了牛扭头朝边上看的动作。最后用重墨画上尾巴,事先在尾巴处已经提前留好了一条空白线,这样既显得尾巴突出,又使牛屁股呈现立体感。一只活灵活现的耕牛只用了七笔,这种画法古今少见。接着,又用简单的几笔画出了田野和条条垂下的柳丝。飘逸柔韧的线条从上而下,贯通全篇,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阵阵吹佛的春风。好一派悠然闲适的早春田园佳景。画景手法亦简,这是为了与画牛相对应。人们常说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指的就是这种画吧。

  齐白石的文人气质,还表现在他处处在意自己的文人形像。比如“用白菜换白菜”的故事。

  一天,齐白石坐在画室里,听到外面有吆喝卖大白菜的,他坐不住了。灵机一动,“我何不画一张白菜去换白菜,那也不失为一段文人佳话呀!”铁栅屋外一个北方蠢汉正守着一车白菜吆喝,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戴一个小园眼镜,正看着他的一车白菜出神,十分想吃的样子。这卖菜的见来了主顾忙招呼道:“老先生!你要称几斤?称给得高高的。”齐老先生从后面摸出一卷纸说:“我拿这画的白菜,换你一车白菜,你可肯吗?”这卖白菜的一听,勃然大怒说:“我不看你一大把岁数,窝心脚窝死你。大北风天!有这么消遣人的吗?倒想得美!拿一张画的假白菜,要换我一车真白菜!”一顿咆哮,弄得老先生摸不着南北。齐老先生夹着画的白菜灰溜溜地走了,从铁栅屋的大门侧身钻进去说了一句话:“哎!真是有辱斯文!”

  哎呀,真是一个蠢汉,当时如果他收了那幅画,到现在拍卖得多少钱啊!而且保证真品,是齐白石亲自给的,画的背后还有这段“文人佳话”,想想真是气死啊!

    吕立新:在这幅《葫芦秋虫》中,白石老人只用几笔就抹出了一个落在地上的硕大葫芦,葫芦尾巴上画柄的一笔,用淡墨中锋写出,起笔收笔时都稍微停顿,表现出了柄的两端有节。画蚂蚱采用相对工细的手法,非常传神。几只脚紧紧地抓住葫芦,以免滑落。大腿上的针刺每一点都坚硬锋利。这幅画最精彩的当属蚂蚱的两只触角,侧锋两笔,似乎真的能让人感到触角在一上一下不停地挥动。蚂蚱警觉的神态刻划地相当逼真,好像随时就要跃起飞走。

  文人齐白石,也只有在那个年代才存了那一点文人气质,而如今的画家、书法家所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气质。不知道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的文人气质能否回归?

(作者:新浪收藏 子正)

 

获取更多资讯请关注新浪收藏微博、微信(sinacollection)和宝库客户端

新浪收藏移动社交平台宝库APP,分享我的艺术生活,欣赏永不落幕的展。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徐悲鸿李可染黄永玉齐白石黄胄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