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谈扇文化与匠人精神

2016年09月28日10:59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新浪收藏对话朱刚,看他如何为大家解读扇文化与匠人精神。

  朱老师,针对目前大热的“匠人精神”,能否跟我们谈谈您所理解的“匠人”?

  朱刚:我个人观察下来,查了一些资料,对匠人的理解,这里面可能涉及到几个话题,可能有一点点大,一个就是我以前是搞语言研究的,我会从汉语本身的角度去想,找找它的原点,匠人其实逃不过另一个词汇“工艺”,工艺我们现在通常用的最多的是工艺品,还有现在用的很多叫艺术,也叫艺术品,我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第一个就我自己的认知范围,艺术这个词可能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的汉语原本是没有艺术这个词的,可能是艺,但艺和术是分开的,艺不等于艺术,术不等于艺术,艺术这个词应该是日本人去翻译西方的词汇“art”,这个翻译过来的一个新词,它翻的比较纯正像汉语,我们就把它当汉语,用用就等同于艺或等同于术,其实是不一样的词,还有个工艺,工艺品,艺术品,从西洋的角度来说,它有混淆性,在中国的角度来说,没有这个系列,这是一个大致的说法,讲到工艺,真正在活用的一个词叫工艺流程,这是符合汉语对工艺的一个定义,是符合工艺流程的一个标准产品,那才叫工艺品,当然很高超的工艺品,我个人认为也可以进入艺术的范围,但是现在汉语滥用的比较厉害,像大师什么的比较滥用,变成一种奉承的词汇,不存在严格性,这是个比较大的问题。

  讲到工艺流程,再反过来讲匠人比较容易,匠人以我的观察从中国的角度,因为我始终没有把日本从中华文化圈里分离出去,一旦分离出来就不太好谈,那就变成2个国家,2个民族,其实我一直认为它是中华文化圈里的一个分支,包含朝鲜,朝鲜半岛,包括越南都是,属于这个文化圈里,所以会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中国因为朝代的更替,变化比较剧烈,日本是个岛国,比较少大起大幅的事情,比较保守,又是”礼失求诸于野“,我们中原的文化因为一些大的波动没有了或者变形了,他们那边的波动比较少,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匠人精神,更多的是指日本的匠人,那些从事手工艺的,专指手工艺比较高超的一些杰出的人间国宝,我们现在延用另外一个词叫传承人,当下硬套这个词,不一定很合适,断了就是断了,不要硬说我还有,日本的匠人,我个人考察下来,从中国的历史的角度来说,在奴隶制社会里面,匠人原来是细分化的一些奴隶,专门从事某一项工作,如专门是制模的,专门是采矿的,这样一些很细分的工种,最早是奴隶,他们不要去考虑买卖,每代人只要专心的做这个东西,到后来封建社会,我个人认为从秦始皇开始,不叫封建社会,这是一个西方的词汇,其实封建社会春秋战国就是封建社会,秦始皇其实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不是封建制,到那个时候,不管是游牧民族强盛的时代,象女真,蒙古他们经常每一次对中原的侵犯,都会大量的带走一批工匠,工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都是从专业的奴隶工匠里跨过来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到我们现代社会。

  日本它把匠人里最杰出的,甚至几百年延续的这样的家族,会被定义为”人间国宝“,因为它传承这一种历史的技艺,可能现在也要实用性,也会供养起来,现在经常有这样的人会问,我也能画出这样的画,为什么博物馆美术馆放这样的画,因为它是几百年前的吗?其实不是,这是个转折点,有些东西是需要纪念一下,这个人是达到一个顶峰,所以匠人是具有高超技艺的人,现在中国人有个习惯可能要改正一下,古人都能做成这样,我为什么不能,其实技艺一旦断过过后,你还真不如古代人,古代人几百年,上千年一直在磨练这个技艺,在匠人体系,用我的话,就是手工艺流程细分化,固定化,做到一个极致,这才叫匠人,少提精神,还是多点踏踏实实的一个流程一个流程的把它控制好,做好,当代匠人精神,最牛的是德国人和日本人,手工艺,大器械,大生产,也就是流程固定好,其实匠人精神,我个人观察就是一种对事物的研究做到极致过后,既然这个方法是极致,那就把它固定下来,这才叫匠人精神。

  现在的手工业者其实就是个外贸产品的水平,普品水平,你一定要把它提的非常高,这也是有害的,我个人认为,讲到匠人精神,我又要提出另外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原本是个汉语,可以在方言里面去找,在我们吴方言里,是指这个东西很"文气"很"匠气",普通的工艺品它只是按照工艺流程,缺乏生命力的东西,叫做匠气,不是说不好,也不是说它不是合格品,用现代汉语讲,其实达不到艺术品的水准;这东西很文气,文气的本意,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文人的气息很重,从宋代开始,帝王喜好,帝王就是文人集团的代表,特别宋代的帝王,他重文轻武,在瓷器也好各种工艺品当中,他有种主导权,从我们现代来说,设计是他来的,最灵魂的他来的,现在说起来是品牌,名牌有个logo,匠人精神,以前古代的官窑里面不会有匠人的名字,包括最早宋代的绘画,是不允许落款的,都是藏款,其实当时来说,就是把你们当工艺,在那些时代,书法提的很高,书法不是写经,不是抄书,从王羲之时代开始具名了,变成书法这样一个艺术,再往前不存在,为什么书法被提高了,因为贵族的参与,王羲之本身就是贵族,是世族,他在主导这个东西,一下子这个高度就不一样了,最后书法落款了,慢慢绘画也这样,其实这些都是从匠气的变成文气的东西,文人的参与,后面是主导,最后主题就变成他们了,包含瓷器,为什么官窑只有大清乾隆年制,雍正也只有年号,没有这些所谓陶艺家的名字上去,现代陶艺家比官窑更好吗,我没有看到,但是当时来说,因为参与主体是皇帝,所以叫官窑。像紫砂,其实和扇子的主体是一样的,也有匠气与文气的分别,现代大家谈紫砂,说的好像书法一样,从各种角度谈,我个人理解,像日本的铁壶铁斧非常著名,“南部铁”我个人认为可能就是秉承了中国的唐宋的一些饮茶的方式,包含这些工匠也都是从中国大陆过去的,日本称很多我们这里过去的人叫渡来人或归化人,我们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又爱又恨,恨的是100年内被他们多次侵略,记忆里非常的惨烈,这么一个小国居然把我们打的很惨,我们从情感上理性角度上都难以接受,爱他是因为“礼失求诸于野”,秉承了很多我们失去的技艺,帮我们传承了,包括和服,高档的和服叫“吴服”吴服就是唐代吴地一带传过去的。

  最早的一个迁徙记录,汉代末期有个刘姓的贵族从山东那边带着上千的族人,因为战乱就迁徙过去了,还有东吴的孙权也派了几个将军带着几万的士兵过去,打算去那边岛上抓点人回来,因为当时战乱中原人少了,才想去抓些人过来,没想到过去之后,几个将军因为东吴的家眷是回去了,可带去的几万士兵觉来到了世外桃源,这里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气候适宜,土地也适合耕种,便都不愿意回去东吴,就留下来定居生活起来了,历代的战乱都有贵族逃过去,唐代,宋代都是,镰仓那边就是宋代禅僧过去打开的一个局面,因为当时中原有草原民族打过来,大量的人逃过去,日本岛上的文化非常鲜明,分为关西和关东,关西就是以京都为主的,更多的继承了唐代的文化,所以他们很富贵,能看到很多色彩,关东以江户为主,镰仓作为发源地是我们南宋过去的,我们现在看到日本的黑白灰色调的,这就是南宋文化带过去的,因为禅的文化,通过禅僧带过去,有唐代宋代不同风格,和匠人有关,有很多器具,不管是制陶,制瓷还是扇子,都是一些道具,包括铁器,他们叫铁瓶,我们叫铁壶,还有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汤色”,我在90年代中期是学日语专业的,当时我就觉得,那里洗澡的地方叫男汤女汤,我们会觉得很别扭,其实是个汉语的用法,沸水就叫汤,像赴汤蹈火,其实我们在古汉语里能找到它的原型,汤就这样保留下来了。

  像紫砂,我个人认为紫砂与铁壶有渊源,明清的瓷器非常兴盛,紫砂是从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紫砂难道和铁壶没有关系吗,和铁瓶没有关系吗,日本有銀瓶有金瓶,为什么铁壶的使用度是最高的,铁壶和很多青铜器的工艺也有类似性,我直接问过一些茶道世家,为什么用铁?它会锈,茶道里最早用铁釡,“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是一个烧水的工具,煮水时会用个勺子盛水往上浇,这和紫砂的养壶是一样的,但是铁器它会慢慢的有变化,日本的茶道,所谓的禅意,从苏东坡开始,禅就和文人结合的非常紧密,我个人认为铁壶和紫砂才是相通的,紫砂一定不要和瓷器去相通,瓷器我个人的观点,宋代人喜欢用单色釉,我不太喜欢明清的瓷器,太花俏了,大家说上面的画工好,我们以一个绘画师的角度,恰恰是画工不好,好于不好的分离,我们的角度看来,它太匠气,完全变成工艺流程下的东西,不是说它不地道,而是太地道了,生命力差,好的紫砂就好在文气,回过头说宋代的单色釉,是中国历代玉器的化身,一个替代品,不是食器,不要用我们后世的食器去定义它,青瓷,白瓷,单色釉的,玉器也是以这种为主的,宋代的瓷器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最近拍的日本的“天目碗”这也是宋代的东西,这是茶具,很少有食具,往往茶具都是和"文"相关的,它使用的主体都是文人,包括宋代的有些东西,它为什么做成青铜器的样式,像鼎等等,这就是青铜器和玉器的一个化身,一个替代品,青铜器和玉器等级最高的肯定是祭天地用的礼器,文房礼器相结合的一些东西,宋代瓷器都是帝王喜好,所以才会是文房礼器一类的东西,包括茶具也是文器的一类东西。

  这些就是文气和匠气的区分吗?

  朱刚:对,有人说宋代的玉怎么样,其实宋代到明代玉器是不分的,叫“粗大明”,玉器在那一段时期,应该是个低潮,因为它已经是个商品,已经不是贵族专享的东西,反而官窑这种瓷器变成他们专享的东西,玉器一旦世俗化,肯定就会出现以次充好,那玉器就会不一样了,回过去说,为什么说上古的玉器青铜器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匠人是奴隶,他们为了吃饭、不被罚、不被杀,一代一代在那里精益求精,心无旁骛的做好它,可能这样你在奴隶中的地位才能提升,这样做出来的礼器,是皇族的象征,包括是祭天地用的,古代人还是很迷信和崇拜这种神灵的,他们当时是战战兢兢,兢兢业业的在做,这叫匠人精神,到宋代玉器已经变成世俗的商品了,就不了一样,取向不一样,可以以次充好,他们要想办法把成本降低,这样就朝另一个方向走了,所以说到后来,我个人认为在中国从绘画的角度来说,经常会讲这个东西太匠气了,其实这里是个贬义词,但如果有老先生觉得好的话,就会用“古拙”或是很文气,不匠气来形容,这是中国话的含义,现代汉语有很多翻译过来的含义,路径是从日本等各种地方进来的,各种翻译不同,就像朱自清会把小提琴翻成“梵婀林”,多么美啊,我们现在翻译成小提琴,其实它不是提着的,有很多词汇翻译有问题,会导致我们逻辑思维出现混乱,从语言本身来说,现代汉语里面有很多混乱的地方,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有就是革新的问题,可能就矫枉过正了,因为我们是从一个旁观者角度来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再讲到扇子,扇子其实是一个综合体,综合的一个载体。

  从匠人的角度来说,制扇,制扇面,有一点我必须提出的,日本的扇子我观察下来,很少有刻,有竹刻上面,有擦漆,有揩(kai)漆,北方用抹这个词,在日语里还叫揩,方言也很好玩,保留了很多要素,古汉语的要素,古代文化的要素,因为它没有被统一,就像我的一件作品,叫”喫茶去“应该读qie茶具,qie这是方言,其实是宋代的禅林公案,禅宗里面,问你什么叫禅,我理解,踏踏实实生活就是禅,宋代里对禅有很多中国特色,很文人的一个东西,把我们的道,儒很多因素都会加进去,所以禅原来是中国的,但很可惜,我们这已经没落的蛮厉害的,世界范畴来说,更认同的是在日本,所以英语里的禅,用的是日语里禅“zan”音,从文化史角度来说,日本是属于中华文明圈里的,这点日本自己也承认,再回过头讲前面的揩漆,揩漆也分很多种,日语叫“堆朱”,我们这里,扬州可能叫“雕漆”,把漆一层一层的抹上去,很厚再把它刻掉,日本对于竹制品,总体扇子的骨子都是竹子,日本人觉得竹子是个很高贵的东西,这和中国明代、宋代文化有关,有四君子“梅兰竹菊”,竹子是一种高洁的象征,我没发现他们在扇子上有刻的。但在古代中国,我不知道有制扇大师。

  就扇子来说,日本有制扇大师吗?

  朱刚:好像没有,只有扇庄,这是属于工艺的一套东西,在中国来说,有刻骨大师,这就严格来说,区分匠气和文气的角度,不管是支慈庵、庞仲泾也好,

  刻骨是骨头的骨吗?

  朱刚:对,可以用骨头的骨,扇骨上面最大的2骨,上面有刻画,当代我还没看到过能超过以前的,我也试着让一些名家刻过,相差很多,不是差在刀法,差在文气上,以前的不管是支慈庵、庞仲泾也好,几个刻骨的好手,他们其实是画家,书法家,中国以前的画家一定是书法家,因为所有的绘画的理论从唐代过后,唐代之前画家是匠人体系的,绘画提到一定的高度是从宋代过后,包括宋代,原来的一些书法家参与进来了,就一下子文气了,以前经常讲的重在笔墨,我个人理解现代汉语里有很多文化现象的缺失,什么叫笔墨,就是指以书法的用笔作为一个宗旨的绘画技艺,唐代也有壁画,像敦煌壁画,这和宋代的是2个体系,壁画和西洋的绘画是比较统一的,西洋绘画由艺术家提出,比较晚,像梵高之类,是借鉴东方的才开始的,西洋之前的绘画家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达芬奇,它是个科学家,他是匠人体系,最后变成了科学家,所以刻骨大师它一定要是画家,然后又是书法家,画家的淘汰率很高,有些聪明的画家就以刀代笔,在竹子上弄,高超的刻骨是画,笔意非常浓,当代的一些不一样,当代的画,笔意比较差,再变成另外一个媒介的时候就不对了,还不如激光更好,当代的具匠气,文气可能还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本身的文化变化的比较大,对于传统的技艺,传统的基本功的东西,在理解上可能就会有偏差,不过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色,现在中西结合了,但个人认为如果能用机械化,电脑代替的东西,何必再强调它的手工性呢,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替代性很强的话,再给它评个职称的话,就没啥意思了,个人认为,这个社会有这个社会的特性,慢慢恢复,没恢复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不要提那么高,精神少谈,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就好了。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朱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