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晚报
一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病床上给好友张大千写诗
纵观古今中外,要想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大收藏家,必须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哪四个方面呢?一是文化,二是财富,三是情怀,四是机遇。这四点可以说缺一不可,下面我们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张伯驹,按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看看这个收藏界的大V,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张伯驹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8岁上私塾,9岁就能作诗,被私塾先生称赞为神童,并认为稍加培养,将来必成国家栋梁。光绪时期的进士、老翰林王新桢非常赞赏少年张伯驹的诗才,夸赞他:英年挺出,直欲过前人。若《从军行》《天上谣》等作,激昂慷慨,魄力沈雄,有倚天拔地之慨。——王新桢《丽泽社诸家诗·序》
虽然,张伯驹的这些诗作没能流传下来,但王新桢的这段评语至少从侧面向我们证明了少年张伯驹在诗词创作上的潜能。
辛亥革命这一年,14岁的张伯驹又进入新学书院接受新式教育,他除了学习国文、数学等一些规定课程外,还熟读了《楚辞》《宋元名家诗》。20岁后又通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一本《古文观止》更是倒背如流,这为他一生爱好诗词、古文、文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少年张伯驹得到了极好的国学教育,他9岁能诗,人称神童。尤其是在诗词创作上,张伯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曾概括总结自己的诗词创作心得,张伯驹说:写词不过是心灵之所托,随其自然,有感而发,与天地为友,以风月为家。
张伯驹文思敏捷,典章制度烂熟于心,不论出游还是茶余饭后,诗词佳作往往是脱口而出。他的诗词题材广泛,无论交友唱酬、感怀人生、忧国忧民,还是春花秋月,都能用诗词表达出来,而且妙趣天成,情深意笃。
张伯驹9岁开始写诗,一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躺在病床上,还给远在台湾的好友、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诗、填词各一首,他在诗中写道:别后瞬经四十年,沧波急注换桑田。画图常看江山好,风物空过岁月圆。一病翻知思往事,余情未可了前缘。还期早息阋墙梦,莫负人生大自然。
张伯驹诗词创作时间延续70余年不间断,一生写诗填词数千首,数量之多之大,均属罕见。他著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等词集。张伯驹除了诗词创作之外,还精于诗词理论,早年就写成了两万多字的《丛碧词话》,还编著了《清词选》等著作,这些书直到今天还依然被诗词界看重。
盐业银行这个提款机,是他后来成为大收藏家的重要保障
我们在这里介绍张伯驹在诗词、文化上取得的成就,主要是想说明,他是一个合格的传统文人。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大收藏家,光有文化那可不行,要想成为收藏家,除了有一定的文化储备以外,还必须要拥有相当多的财富,简单地说就是必须要有钱!
大家知道,书画文物收藏是需要大量的金钱做基础的,张伯驹开始收藏书画的时候才30岁,那么这个年轻人怎么会拥有这么多财富呢?张伯驹出生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他的父亲张镇芳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盐业银行负责人。
说到张家的发达,就不得不说盐业银行。1915年,盐业银行在北京成立,由曾经长期担任天津长芦盐运使的张镇芳出任总经理。张镇芳十分擅长理财,很快就把盐业银行经营得红红火火。后来,盐业银行由官办改为商办,张镇芳就占有大部分股份,成为盐业银行的大股东。在民国期间,中国银行界有著名的北四行。哪四行?分别是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和盐业银行,这四行是当时享誉全国的中资银行,其中以盐业银行的资金最为雄厚、业务最为宽广。大家可以想象,盐业银行这个提款机,是张伯驹后来能够大批收藏和抢救珍贵书画的重要保障。
成为收藏家,光有文化和财富就行了吗?我们可以断定地说,这还不够,因为在清末民国时期,比张伯驹富有的还大有人在,那么为什么独独只有张伯驹能成为青史留名的收藏大家呢?因为张伯驹除了醇厚的文化修养和足够多的财富储备之外,他还拥有一份热爱生活、信而好古的情怀。
驳了杜月笙面子的京剧大家余叔岩甘愿为他出演配角
在生活中,张伯驹就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众所周知,张伯驹多才多艺,除书画收藏以外,他还爱好诗词、琴棋、戏曲,尤其在京剧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就。他从7岁就开始看戏,看的第一出戏就是杨小楼的《金钱豹》。杨小楼是京剧武生泰斗,在民国期间,享有“国剧宗师”的美誉。
张伯驹不仅爱看戏、喜欢票戏,而且他还喜欢粉墨登场,后来成为余叔岩余派的重要传人和戏曲理论家。大家知道,余叔岩是京剧老生泰斗,他出身于梨园世家,他的祖父就是有京剧祖师爷之称的余三胜。余叔岩因身体多病,极少收徒弟,一生只收了孟小冬和李少春等几个入室弟子。
与孟小冬和李少春相比,张伯驹只是一个票友,那么他又是通过什么渠道跟余叔岩学戏?他又怎么会成为余派艺术的重要传人的呢?原来,余叔岩除了唱戏之外,还醉心金石书画,非常喜欢和文化人交往。张伯驹倾慕余派唱腔,余叔岩也喜欢张伯驹这样有文化会思考的读书人,二人志趣相投,成为相交一生的好友。
1937年春,张伯驹40岁生日,他准备举办一场京剧堂会给自己祝寿,当时正赶上河南老家旱灾,张伯驹临时决定把堂会改为赈灾义演。义演的剧目是《空城计》,张伯驹出演诸葛亮,杨小楼、王凤卿等京剧名伶助演,尤其是体弱多病已离开舞台的余叔岩,也答应出演配角王平,这是令戏迷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什么呢?余派粉丝都知道,余叔岩是京剧界比较有个性的人,即使在身体好的时候,一般的堂会戏也极少参加。比如1931年6月,上海滩青帮帮主杜月笙家祠堂落成,当时杜月笙已是上海滩黑白两道的风云人物,在大上海,可以说他的手没有伸不到的地方。杜家祠堂落成典礼时,就连蒋介石都亲送匾额“孝思不匮”祝贺,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上海市市长张群等要人也都送了贺礼。当时,杜老板还盛邀京沪两地京剧名角唱堂会,只有余叔岩是再三邀请也不答应。杜月笙恼羞成怒,让人给余叔岩带话,也可以说是最后通牒,他是怎么说的呢?如不去,此生休想再到上海滩。
在当时,这句话的分量对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因为在民国期间,梨园行有“北平享名,上海挣钱”的说法。就是说,一个京剧演员必须在北京唱出名堂,然后再到十里洋行的大上海去挣钱。而当时呢,上海滩的戏园子可以说全部在杜月笙的掌管之下。所以这句话的分量就不言而喻了。余叔岩是怎么回话的呢?他掷地有声地说:宁此生不到上海,也不去杜家演戏。
果然,直到1943年,余叔岩在北京病逝,他也没有再去过上海,京沪两地的戏迷都为余叔岩不畏强权的个性点赞!张伯驹的这场义演史无前例,余叔岩、杨小楼和王凤卿三大员同台演出,在今天可以看做是世界三大男高音同台竞艺的演唱会。当时不仅轰动北京城,而且轰动了全国。演出当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票友盛赞为“伟大的《空城计》”。
张伯驹喜爱京剧,琴棋书画,骨子里散淡清逸,生活中更是一副名士做派,终日向往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他不赌博、不抽烟、不喝酒、穿着随意,饮食也很随便。他虽然出身官宦,却丝毫不讲派头。
其实,有关张伯驹的人生方向,他的父亲张镇芳早就给他规划了一条从军从政的康庄大道。张伯驹18岁进入军界,在军界和政坛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这使他彻底看清了军阀们的真实面目。少年张伯驹也曾有过上马杀贼、碧血沙场的宏愿,但现实彻底碾碎了他的理想。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下定决心退出军界,远离政坛,彻底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正是张伯驹在30岁上的这次华丽转身,使中国文化史和书画收藏史上又增添了一个光辉夺目的名字。
他的捐赠占据了故宫书画收藏的半壁江山
清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清宫内府收藏的大批的国宝级书画开始流散到社会上,甚至流落到海外。张伯驹是一个拥有深厚爱国情怀的人,他以文化传承为己任,面对着国宝流失,他不惜花费重金,甚至变卖家产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民族文化遗产。正是他的义举,使许多国之重器得以保存,这也使张伯驹一跃成为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收藏家。
在张伯驹开始书画收藏之初,就写下了收藏的座右铭,也可以看做他给自己立下的誓言,他是怎么写的呢?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张伯驹《丛碧书画录》
张伯驹坚守自己的誓言,新中国成立后将所有的收藏陆续捐献给了国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从品质上说是故宫书画收藏中的上上品,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捐赠占据了故宫书画收藏的半壁江山,这些捐赠至今仍然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对于张伯驹的无私捐献,后人给予了高度评价,都是怎么说的呢?
当代的著名学者、鉴定家、书法巨匠启功这样评价张伯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文博大家史树青更是赞扬张伯驹的无私捐赠行为,称赞他为:民族英雄。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高度评价张伯驹先生,说他捐献的文物:已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山景行,千秋永志。——郑欣淼《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国宝传奇——张伯驹》
作者:荣宏君
定价:39元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