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过年张贴门神挂白色对联

2013年02月18日 10:22   沈阳晚报  微博

皇家过年张贴门神挂白色对联 皇家过年张贴门神挂白色对联 皇家过年张贴门神挂白色对联 皇家过年张贴门神挂白色对联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要张贴“对联”。这个民间习俗,就连当年的沈阳故宫也不例外。让我们“穿越”300多年,回到当年的沈阳故宫看看吧——

  皇宫筵宴 上演老“妈猴子”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先生,描述了当年沈阳故宫内皇亲国戚们过年的情景。

  过节当天,皇太极端坐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内,诸王贝勒大臣依次上前行礼;前来祝贺新春的蒙古各部落贵族首领,纷纷献上新年礼物。然后,举行盛大的筵宴。宴会开始后,“十王亭”的各个旗亭前,全都支起大锅,煮肉开宴。宴会期间,盛京(沈阳)的民间艺人们入宫献艺,表演器乐伴奏歌舞、摔跤、杂技等文艺节目。其中,当时最为时髦的表演叫“扮鬼脸”。这种表演,是满族民间十分流行的舞蹈和游戏,俗称“玛虎”,意为“皮制面具”,也可称为“鬼脸”,民间称之为“妈猴子”。表演者头戴各种野兽、鬼怪形象的“鬼脸”面具,跳跃舞蹈,与“猎人”周旋打斗,再现女真族狩猎场面。由于“鬼脸”十分狰狞可怖,小孩儿们都十分害怕。于是,那年月大人们吓唬不听话的孩子时,便说:“再不听话,老‘妈猴子’来啦!”

  皇宫过年 张贴“门神”“对联”

  清史学者李凤民先生介绍说,清朝入关之后,沈阳故宫便闲置下来,只有皇帝“东巡祭祖”驻跸沈阳故宫期间,或者每月“逢五”,“陪都”盛京(沈阳)的官员们才到沈阳故宫“坐班”。这种“坐班”也仅是做比成样而已。此外,除了盛京(沈阳)举办重大庆典活动偶尔使用一次,其余时间,沈阳故宫都处于封闭闲置状态。然而,每年春节,沈阳故宫却与民间一样,四处张灯结彩,张贴“门神”和“对联”,辞旧迎新,欢庆新春佳节。

  《山海经》、《淮南子》等史料记载,古代,每逢大年除夕,人们都要在门上悬挂画着“神荼”、“郁垒”神像,以及猛虎的桃木板。人们将这种桃木板称之为“桃符”,用来辟邪祛恶。久而久之,“桃符”便演变成了“门神”和“对联”。据传,我国最早在门上贴“对联”的,是西蜀时期的孟昶(音厂,chǎng)。孟昶喜好文学,他不在桃木板上画神画虎,而是别出心裁地在桃木板上题写新诗。从此,孟昶的做法便渐渐流传开来,直至成为“门对”,即民间的“对联”、“春联”。

  遍贴“对联” 兴起明代清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尽管出身卑微、胸无点墨,却十分推崇“门对”。《簪云楼杂记》中记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后,一年除夕,他突然传出圣旨,要求家家户户都必须在门上贴“对联”,庆贺国泰民安。南京城百姓岂敢抗旨,便全都在大门两旁贴上写有吉祥话的“对联”。朱元璋还出宫微服私访,装扮成老百姓模样,在大街上溜达,一路欣赏“对联”内容。一旦看到好“对联”,还要停下评头品足一番。

  到了清代,过年贴“对联”的习俗更加普遍、讲究,以致成为一种内容祥和、文字对仗、字体工整的文学样式及书法作品。民间既如此,宫廷亦不落后,并且更加豪华隆重。史料《黑图档》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沈阳故宫的“对联”文辞极为华丽。

  比如,沈阳故宫正门大清门的明间“对联”:“箕尾星躔朗耀九天环北极;海山气壬氤氲五色护东都。”大清门东便门“对联”:“沐雨栉风开阔规模思智勇;宵衣旰食承平气象颂文明。”大清门西便门“对联”:“禹句尧天壮丽万年承大统;周岐商毫经营千载肇宏图。”凤凰楼南门“对联”:“帝阙风回万里河山扶绣户;椒房春暖九天日月近雕梁。”凤凰楼北门“对联”:“玉楼辉焕槛外彩云近凤辇;珠箔玲珑院中春露候龙颜。”

  这些“对联”,均出自清代内阁翰林之手,再经过皇帝钦定。

  清宫过年 悬挂白色“对联”

  过去,满族的“对联”不像如今的“对联”,用大红纸书写,看着喜庆,而是采用白纸书写“对联”。白色“对联”,是满族文化习俗的一个明显特点。因为,当年的女真族崇尚白色。

  佟悦先生介绍说,早期的满族人,有个风俗叫“尚白贱红”,即崇尚白颜色,而不愿意用红颜色。因为,早期满族是狩猎民族,对猎人来说,红颜色不“吉利”。因为,在森林里或者雪原上狩猎时,红颜色最容易受到野兽的攻击。所以,满族猎人一般不穿红色衣服,而穿白色衣服。

  满族先辈们认为,白色是“吉利”颜色。但清朝入关后,满族人受到中原文化、习俗的影响,逐渐转变了“尚白贱红”的习俗,便把白色“对联”镶上蓝边儿或红边儿。后来,不少满族人向汉人那样,索性用大红纸书写“对联”,并且遵照汉人习俗,过年时张贴在大门上之后,不需更换,直到第二年过年时,再续写新“对联”张贴。于是,白色“对联”,便成为清代皇宫过年的专用“对联”。

  深宫皇苑 门上悬挂“门神”

  再说说“门神”。

  “门神”是悬挂在门扇上的画像。民间百姓家的“门神”,大多为“财神”、“钟馗”、“尉迟恭”等形象。李凤民先生介绍说,沈阳故宫的“门神”,分为“将军”、“勇士”、“娃娃”、“判子”、“福禄”、“财神”六种。

  “将军门神”悬挂在大清门及其东西便门等处,画的是唐朝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相传,秦琼、尉迟恭曾为唐太宗李世民守门,确保李世民夜晚睡觉安稳。李世民不忍心二位爱将夜夜辛苦守护,便令画师为秦琼、尉迟恭画像,然后张贴在李世民寝宫门上,果然也起到了二位将军守门的效果。于是,这两位将军的画像,便逐渐演变成“将军门神”。

  “勇士门神”悬挂在继思斋、颐和殿、敬典阁、迪光殿,以及各个随墙门、便门之上。“娃娃门神”悬挂在继思斋西值房、翔凤阁下层、飞龙阁下层等处。“娃娃门神”又称“童子门神”,画面上有两个笑容可掬、形象可爱的娃娃,一个穿红袍,一个穿绿袍,两人各捧一个托盘,托盘内盛满象征多福多寿、吉祥富贵的物品,有石榴、佛手、桃、水仙、灵芝、海螺、仙鹤、珊瑚、稻穗、盘肠、如意、蝙蝠等。“石榴”代表多子;“如意”谐音万事如意;“蝙蝠”意为多福;“灵芝”象征长寿;“盘肠”为长命百岁;“稻穗”寓意五谷丰登;“桃”为逃避疾病凶邪而得福寿;“佛手”企盼家业人丁兴旺;“水仙”迎春;“海螺”长寿等等。

  “判子门神”悬挂在翔凤阁上层、敬典阁后门等处。“判子门神”绘画的绿衣判官手持宝剑;蓝衣判官身后背景为玉皇大帝的御花园。绿、蓝判官相貌均为钟馗。将钟馗称之为“判官”,是说钟馗除了“打鬼”之外,还主管生育工作,故称之为“判子门神”。

  “福禄门神”悬挂在崇谟阁、翔凤阁、关雎宫、衍庆宫、麟趾宫、永福宫、保极宫、协中斋、日华楼等处。“财神”悬挂在敬典阁等处。

  这些画工精细的“门神”,分为纸面、绢面两种,均为京师大内“如意馆”画师绘制,堪称精致的宫廷艺术品,珍贵的历史文物。“门神”画面裱糊在篦子上,四周装裱绫子边,做工考究。

  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规定,每年腊月二十六,沈阳故宫开始悬挂“门神”、“对联”;过完春节的二月初三,将“门神”、“对联”摘下入库收藏。清代嘉庆七年(1802年)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沈阳故宫开始悬挂“门神”、“对联”,入库收藏时间不变。

  宫殿楼阁 “对联”华丽精美

  顺便说说沈阳故宫内各个建筑的“对联”。

  清代乾隆皇帝为崇政殿题写的“对联”是:“妙理静机都远俗;诗情画趣总怡神。”还有一副:“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乾隆皇帝为大政殿题写的“对联”为:“龙涎翠袅金仙字;鹤焰红翻宝相花。”乾隆皇帝为大政殿题写的长“对联”为:“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音由,yóu)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沈阳故宫内增建了文溯阁,用来专门珍藏《四库全书》。文溯阁落成后,乾隆皇帝为文溯阁题写了两幅“对联”。文溯阁北面“对联”为:“古今并入含茹,万象沧溟控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导洪澜。”横批为:“圣海沿回”。文溯阁南面“对联”为:“古鉴今以垂模,敦化川流区脉络;本绍闻为典学,心传道法验权舆。”

  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进士、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书画家董诰,为保极宮题写“对联”:“佳辰每以无心遏;胜境聊为寓意观。”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杰,为保极宮题写“对联”:“夜雨闲吟左司句;时晴快仿右军书。”上联写“夜读”,“左司”指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庭院深深的皇宫里,面对潇潇夜雨,吟诵几句唐诗,可以抒发思古之幽情;下联写“赏帖”,“右军”指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时晴”寓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雨过天晴,观赏并临摹王羲之的字帖,是一种艺术享受。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臣,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阮元,摘自唐代白居易《池上竹下作》“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诗句,为淑妃巴特玛·璪居住的衍庆宫题写“对联”:“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此外,一些没能留下姓名的文人题写的“对联”,也都文采飞扬、字字珠玑。比如,沈阳故宫书房的“对联”:“好官况昧清如此;君子交情淡不妨。”十王亭“对联”:“三春桃李东皇染;万里风云北极生。”“东皇”是传说中的天神之一,主管百花。保极宮的“对联”:“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迪光殿“对联”:“云缦日华,诒谋承燕翼;竹苞松茂,肯构焕翚(音辉,huī)飞。”嘉荫堂“对联”:“仿天一藏书,豳(音宾,bīn)馆冈原扬大烈;应奎三悬象,沛宫父老庆同文。”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沈阳故宫的这些“门神”、“对联”,几乎全部接受了中原文化、习俗,很难看出满族文化特点。然而,就是这些“门神”、“对联”,给沈阳故宫这座深宫皇苑平添了些许大年气氛,与沈城百姓大年气氛遥相呼应,成为当年沈城过大年的一道靓丽风景。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