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秀明 文/图
“这种鞋曾经陪伴中国人走过了几千年,走过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却面临失传的危险。”3月1日,记者走进林州市民李庆军自办的传统布鞋展厅时,他感慨地说。因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这种曾经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技艺如今濒临失传。为了保存这一传统技艺,他斥资400余万元收藏了40万双布鞋。
文化:“千层底”“老粗布” 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
“这种老布鞋,几乎陪伴了我们这一代林州人的成长。”林州市义乌商贸城内,今年50岁的李庆军自己投资建了一个传统布鞋展厅。“我投资这个展厅不是为了挣钱,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咱们的老粗布鞋。”李庆军随手拿起一双黑色的“千层底”,对记者说道,“你看,上面这密密麻麻的针脚,相信很多人都熟悉。”
在李庆军的记忆里,几个农村妇女坐在院子里、家门口,膝前放着针头线脑的小柳条筐,一边聊着张家长李家短,一边一针一线地纳鞋底。孩子们则穿着妈妈新做的布鞋,在院子里欢快的玩耍、跳跃,那刚刚用母亲汗水浸润过的麻线在鞋底处点点凸起,用脚趾踩着仿佛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由于老粗布鞋穿在脚上透气,走路轻巧,深受人们喜爱。李庆军介绍,在古代,布鞋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必备的生活用品。布鞋的制作工艺几经演变,一直陪伴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修建红旗渠时,许许多多的林州人都是脚穿林州老布鞋翻山越岭、开山凿渠的。”李庆军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鞋走进了人们生活,但关于布鞋的记忆,不应该被现代化的生活抹去。
痛心:“千层底”逐渐退出群众生活 曾被人当柴烧
“只是做一对鞋底,就需要成年妇女两个工作日。”李庆军说,不了解老布鞋的人,觉得它便宜、廉价,制作工艺简单。可事实上,做一双老布鞋很不容易,一针一线很费劲。
做一双林州地区的传统老布鞋,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打布壳子:第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熬糨糊,取大米加水在锅里熬,边熬边用铁铲不停搅动,防止糊锅。熬糨糊加水一定要适量,如果水太多,糨糊稀了,黏度不够,太稠,布壳子会太厚太硬,增加纳鞋底时进针的阻力。打布壳子的原料,就是用穿过的破旧衣服作为材料,可以说是真正的废物利用。剪鞋样:布壳子打好以后,就可以剪鞋样了。一个千层底通常需要六七层布壳,摞起来有一厘米左右的厚度。将每一层鞋底边缘用全棉、白布包一圈,用糨糊粘住。这样精工细作的老布鞋,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们“打入冷宫”,有些人不穿老布鞋就把它扔了,甚至有许多地方由于做出来的老布鞋没有人穿,许多人在冬天缺柴火的时候,竟然把老布鞋当柴火烧。
保护:他斥资400万元收集40万双“林州老布鞋”
李庆军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收藏老东西,他曾经走南闯北,收集了不少老物件。其中让他最感兴趣的两种东西一种是古书,另一种就莫过于老布鞋了。
“前几年,这些老布鞋并不值钱。”李庆军说,2015年他开始收集这些老布鞋的时候,当时布鞋行情并不被看好,三块钱一双都没人要。李庆军联合几个爱好收藏的朋友以5元、10元、20元等价格专门收购老布鞋。他们跑遍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收集这些即将被扔掉的老布鞋,希望能把布鞋和布鞋的工艺保存下来。
“收的布鞋非常多,几乎晋冀鲁豫地区的老布鞋都收到我这里了。”李庆军笑了笑说,因为自己长期收集老布鞋,很多人都知道他收藏老布鞋,前前后后,他共投资400多万元收藏了40万双老布鞋。
“收着收着,我也发现了一些商机。”李庆军说,老布鞋虽然不像现在市面上的鞋那样新潮、漂亮,但它有独特的优点。老布鞋以纯棉、麻为材料,环保、自然,穿着舒适、透气性好,符合人体工程学,有利血液循环和足部健康,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重视环保健康,老布鞋或许能焕发新的商机。
去年年底,由于林州市紫光斋文化市场要拆迁,原本文化市场做收藏的李庆军跟随大部分搞收藏、经营文化用品的商铺老板们,一起将商铺转移到林州市义乌商贸城。现在,他又在这里开设了林州传统千层底老布鞋制作技艺展厅,让大家了解传统老布鞋、了解这种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来源:安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