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象交织的丛林:朱维彬个人画展
文/万永婷(台湾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本文刊于《典藏投资》2016年10月号
‘朱维彬个人画展’(2016年8月25日-9月29日)于北京798艺术区宁空间登场,在周末众多的开幕式中令人眼睛一亮。摩天大楼般层层堆栈的钢骨,又如纠缠着千丝万缕的神经丛,亦或枯枝扶疏繁密的冬日森林;朱维彬的《线象》系列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作品中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中独树一格,不归属于任何门类,却又不脱离现实和当代的气氛。以水墨画而言,作品中有着传统水墨的细腻、实验水墨的创意和新水墨的当代感;从抽象画的角度来看,他又兼具冷抽象的精确与热抽象的情感。作品特殊的风格与画面效果,观众们无不疑惑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动机与思维过程。策展人彭锋认为:‘他的作品从材料、手法、过程、结果等各方面,都拓展了绘画的领域。’
朱维彬(1963-)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现年五十多岁,求学期间正逢改革开放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作品风格跟随大环境的风潮,并且总是企图挑战当代的惯例。重要展览包括1995年于德国比利时阿芒拿画廊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欧洲巡回展’、2014年日丽江COART艺术节艺术家驻留项目、2015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亚洲抽象艺术大展’。他属于早期在北京发展的一批艺术家之一,从圆明园艺术村时期就长居于于此;其作品在宋庄美术馆、上上美术馆、上苑艺术馆、上能当量美术馆、圣之空间、北京语言学院文化大学等机构都有收藏。
《线象》系列的创作方法最早源于彩墨和水墨画线。朱维彬从1986年起便尝试以彩墨为媒介创作抽象作品,当时的风格有时如毕加索对具象的解构意味;有时融入波洛克似的滴画,亦有蒙德里安的分割趣味;十年间累积大量作品并且持续创作尝试;1996年后画作开始出现单色抽象水墨作品,虽然与以往作品大相径庭,但画面结构仍属于大小有机体的结合,有具象、主次之分,视觉上混乱纷杂,实验性质较强,这个阶段的摸索又持续了十年。朱维彬尝试反向操作;2006年他以油画为媒材,创作与以往作品截然不同的传统中国山水画,而这个突发奇想的方式奠定了《线象》系列的基础;《线象》系列创作方法和语言源于传统中国山水画系列的加减法。2007年,朱维彬开始《线象》系列的尝试,多年的纯化,风格始得今日之样貌。
朱维彬的耐心、毅力与实验精神,是他不断改变的关键,而多年的水墨经验,让每次风格转换之时,不会有太长的过渡期,这也许和他同时进行油画创作有关。《线象》系列中他改变了创作方式,尝试用更多的调和油,结合减法、透明法,将现有的形式由具象中加以提炼、破坏;长时间的反复实验,渐渐的进入简化。创作的手法较为自由,大致分为软笔与硬笔的加减法,有时还加入树枝以取代画笔。他处理画面的特殊处是以较浓厚的白颜料做基底,此后就不再使用白色;作品完成后产生稀薄、透明、清亮的效果,在画廊灯光的引导下的显得更晶莹剔透。
朱维彬:‘我的创作表达是对自己内心空间的探索。几十年的艺术学习、创作的经验积累,宣纸作为一种创作媒介逐渐承载、表达不了我作为现代人的思维、意识、观念的深度和广度,也经受不住我的激情、能量的冲击与力度。所以,今天的《线象》系列创作是从东方艺术媒介通过了西方的油画材质媒介又转换回来的创作。它既是这个又不是这个。’对艺术家而言,创作表达是对自己内心空间的探索,甚至是探险。创作过程也似人生,具有反复性,不断的实验、再三的确认。这个反复创作的过程,如同‘战斗’的过程,每次的加与减、破与立,不断产生的偶然,都使画面常常处于失控中。在创造偶然效果的同时,不断地根据自己的感觉和要求去解决出现的各种状况,这便是《线象》系列作品同时兼具冷热抽象特色的原因。
当代艺术需要一种革命、创新、颠覆的精神,才能让艺术持续。能够在观念中有着根深蒂固的热爱,并投入于当代,唯有真正身处、理解、热爱,不克意味表现、改变而创作;长时间的思考与积累会化为滋养,最简单、最纯粹、也最直接!我们都能接受到他的蜕变。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