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被涂鸦,街头艺术的尺度在哪里

2017年04月08日 10:0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在湖南大学德智学生公寓时钟广场看到,标志性的朱张会讲塑像惨遭涂鸦,眉毛和嘴唇被人涂上红红的颜色。同学都很气愤,“在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标志雕像上乱涂乱画,有些过分了。”湖南大学前身是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为纪念“朱张会讲”,湖南大学设计了“朱张会讲”塑像,这也成为该校标志性塑像之一。

  本来是作为人文精神传承的校园雕塑,如今却惨遭涂鸦,弄得面目全非,不管是有人刻意还是无意为之,这种近乎于“恶作剧”一般的涂鸦,已经对湖南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形象造成了亵渎。对公共场合乱涂乱画的行为,应该用公共规则进行制约并惩戒,然而此事反映出来的根本问题还包括街头涂鸦等艺术的尺度和限度到底在哪儿?

  追问这个问题,很明显也是在明确艺术创作与低俗行为的边界。要知道,湖南大学的这两座雕塑被涂鸦,在国内众多破坏雕塑的事件中仅仅是个例。如果将它视为一种公共场合不文明行为的话,它只能算作是个例,而如果将其算作“出格”的艺术创作,严格意义说来,这种涂鸦又不能算作艺术,顶多就是一些“无聊的人”做出的“无聊的事”而已。于是,就延伸到另外一个问题——对于雕塑的保护,能否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在很多时候,不仅是在大学校园内,国内很多地方的雕塑,都曾被人为破坏过。一方面,是雕塑的创作者呕心沥血地将自己的作品展览出来;另一方面,这些雕塑却因为得不到良好的保护,或是被人们随意抚摸,或是因为自然力的原因,日渐风化、掉色。此外,还有另外一种现象,有人喜欢在雕塑上挂上一些祈福的东西,比如硬币或者同心锁之类的,美其名曰“祝福祈愿”,实则也是对雕塑的亵渎。

  具体到如今的“朱张会讲”雕塑被涂鸦,这种涂鸦似乎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最直观的就体现在“恶搞文化”上,前几年的“杜甫很忙”“李白没空”等图文的走红,便可以印证这种“恶搞式”的消费文化,似乎有一跃成为主流的趋势。可问题在于,这些以恶搞先贤、消费文化为目的的创作,本质上却反映出某些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看起来是在用流行的技术和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包装,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些人在“快餐文化”下的狂欢和闹剧。

  有人认为,这种恶搞只是昙花一现,不必大惊小怪。然而,恰恰就是这种“无所谓”或者说是“无关痛痒”的态度,让一些“快餐文化”得以大行其道。当下,正是因为很多人出奇的包容心态,才导致各种负面化、“伪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层出不穷。所以,外界在谴责这种行为的同时,也要及时反省自己,让“行为”成为“艺术”的前提,是与当下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心理接受程度相契合,而不是只顾吸睛和情绪宣泄,否则,再好的艺术也只是空有形式毫无内涵。

来源:公共艺术网

责任编辑:王宏旭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