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作品《鲁迅故乡》以3400万港元落槌
原标题:吴冠中作品《鲁迅故乡》以3400万港元落槌
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拍于2016年10月2日举槌,本专场汇聚79件艺术精品。其中,吴冠中作品《鲁迅故乡》以3400万港元落槌。据悉,此前估价为30,000,000 — 50,000,000港元。
吴冠中对于绍兴地理了如指掌,若以《鲁迅故乡》为题创作,采风更是不辞劳苦。他在《归乡记》曾自道:‘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来作画纪念鲁迅,我寻找类似鲁迅小说中的风光和土壤,便须走更偏僻的乡村,那些尚未通汽车而必须搭小汽轮去的乡村,那里还保留着较古朴的风貌吧!’在2003年出版的《生命的风景》,艺术家更详述《鲁迅故乡》之创作过程:
‘在作这幅《鲁迅故乡》时,我爬上绍兴几个小小的山头,视野扩大了,气势开阔了,但鸟瞰又何尝是构图的依赖!平面分割中的平均状态必然使画面松散,故须选人家密集的大块造型作为画面的构成主体,然后,绿水人家绕,河网穿其间,绕其周,于是有了块面,有了脉络,似乎略具结构雏形了。从山头俯视绍兴城,黑、白、灰色块,构成动人的斑驳绘画感。’
考绍兴之地理,在寛阔水道和大片民居旁边的高山并不多见,而艺术家当年写生的位置,很可能是东湖旁边的箬篑山。东湖乃绍兴名湖,其形状狭长,颇似一段寛阔河流,湖的其中一边即为陡峭的箬篑山。相传秦始皇东巡至此饮马供草,箬篑山因以为名;两汉以来,其成为采石之地,经过长年开采,至隋朝留下半壁悬崖,地底泉水涌出,则形成东湖。如此地貌,恰好成为吴冠中饱揽绍兴之最佳位置。若以本作与东湖实景对照,可见两者颇为相似。吴冠中自七○年代以后,经常在创作上移山造景,可以推测本作是以箬篑山所见为主干,融入个人创意而成。
《鲁迅故乡》居高临下的布局,或与早年的写生经验有关。1974年,吴冠中与袁运甫、祝大年和黄永玉受国家委派,沿长江而上写生采风,创作巨型壁画《长江万里图》;及至1977年创作此幅《鲁迅故乡》,似有摄取此一经验,为眼前的绍兴水乡造景。若以两作相较,可见《长江万里图》采用多个鸟瞰视点,组成一幅极为辽阔的横向山水;而本幅《鲁迅故乡》则固定视线于一点,由此凭高眺远,营造纵深,绵延的河道与密集的民居建筑群,亦因此高屋建瓴之势,聚拢于画家眼底。
吴冠中在《鲁迅故乡》致力经营空间的广阔与纵深,却并不完全借助西方的单点透视;从效果而言,似乎更倾向中国书画的‘三远’,特别是‘深远’,正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所言‘自山前而窥山石后,谓之深远…深远之色重晦…深远之意重叠…深远者细碎’。在古代书画理论中,‘远’不止是客观物象的距离,更是空间想像的延伸,从有限通向无限,从现实通向虚无,直指宇宙根源;‘远’使人类视线导向无限,臻至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三远’之说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吴冠中在杭州艺专一度随潘天寿主修国画,这份传统基础,使他的油画始终洋溢东方气息,若与传世的北宋金碧山水钜作《千里江山图》较,即可见《鲁迅故乡》在陆地、水道、桥梁的建构组合上,颇有宋人故智,将中国古典美学导入现代艺术创作,实践其‘国画现代化’之宏愿。
江南对于吴冠中的最大挑战,是其风景以黑、灰、白色为主调,与西方自印象派以来缤纷斑斓的色彩语言大相迳庭,而吴冠中在中国油画史上的重大贡献,正在他成功以黑、灰、白阶油彩,表现出江南的素净之美。他在文章《回顾丹青五十年》指出:‘我这个江南人爱画江南水乡,我所热爱的塞尚和梵高的画境及其表现手法,与杏花春雨江南的情调却是格格不入的。我于是稀释浓滞的油彩用以淡抹湖光山色,探寻银灰的色调用以表现江南的春阴。’艺术家笔下的江南简约素美,除了体现于色彩,亦可见他以几何结构为基础,大量运用方块组合成景,透现极简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灵光。《鲁迅故乡》的构图,基本上即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几何色块,构成整个画面的布局、量感和纵深,谱奏出无声的音乐感,并在具象风景之中表现抽象之美,画中一片美好的江南春色,不止是艺术家连结自己与鲁迅的家乡,亦成为了滙通中西美学的艺术熔炉。
江南对现代中国艺术的影响,并不止于对吴冠中。在艺术家执教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王怀庆亦于八〇年代展开首次绍兴之旅。此次旅程,成为他创作上走向半具象的转捩点,为中国现代艺术续写新章,正如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所总结:‘吴冠中发现灰墙白瓦之美,王怀庆则带我们深入其中。’一样的江南,在吴、王两代艺术家笔下,最终呈现截然不同的现代丰姿。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