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兽饕餮的中国印象
2016年12月25日08:30 新浪陕西 收藏本文
近来,张艺谋和好莱坞合作的商业大片《长城》让一个词异常火爆,那就是“饕餮”,因为电影《长城》里的“饕餮”和西方怪兽有些相似,因此招致一些议论。但也有人注意到,电影中“饕餮”前额的纹路,似乎正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古书中所记载的“饕餮”
饕餮这个词虽然奇怪,但民间辨识度并不低,这大概是因为各类广告上时常出现“饕餮盛宴”的缘故。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道:“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据晋代郭璞注解,此处“狍鸮”即饕餮。
后民间盛有龙生九子之传说,明代学者陆容和状元杨慎便将饕餮列为龙九子之一。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饕餮性好水,故立桥所”,而杨慎则在《升庵集》中记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
饕餮这种“远古怪兽”是否真实存在至今无从考证,这就留给世人许多想象的空间。张艺谋在电影《长城》中为观众塑造的状如恐龙的“吃人饕餮”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古人所塑造的饕餮又是怎样一副嘴脸呢?
饕餮纹之说源自宋代
在古代艺术品上,有一种纹饰名叫“饕餮纹”,这个名称是宋代金石学者基于对先秦古董的大量研究而给出的。“饕餮纹”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北宋《宣和博古图》中,这是宋徽宗在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命宰相王黼整理编纂的,其中在描述商子鼎和商父乙鼎时分别使用了“饕餮”和“饕餮纹”,并说:“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像。”之后,一些学者便将饕餮纹从各种兽面纹中挑出来单独研究。
依据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来看,古人塑造的“饕餮”并不像电影《长城》中那么写实,而是以文雅的几何形状居多。首先,饕餮纹给人的直观印象是一种兽面纹,并有着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结合的特点,其目、鼻、耳、口和角等都清晰可见,但都有很大程度的变形。在专业人士眼中,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水平装饰图案。哲学家李泽厚称饕餮纹有“狞厉的美”,认为这种夸张的动物纹饰和造型呈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力量。
融入中华文化的饕餮形象
饕餮纹几乎贯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的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进入青铜时代后,饕餮纹便主要出现在青铜器,特别是鼎、簋上,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饕餮纹出现,而之后的商、周两代更为盛行。
饕餮纹代表着什么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据有关学者研究,在商代,饕餮纹很有可能是王权的象征,抑或代表商代统治阶层所信奉的“通灵术”;周代沿用了商代的饕餮纹,并为其加入了“敬天法祖”的含义,使之成为“礼”的一部分。
饕餮的形象在商周之后依然存在,并逐渐融合发展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兽面纹。据考证,古时门上常见的铺首就源自先秦的饕餮纹。铺首的造型多种多样,既有简单形状的,也有异常繁复逼真的怪兽头部形状,小的铺首直径只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要有几十厘米。它们既能当作门拉手及敲门物件,又能起到装饰、美化大门门面的艺术效果。
2012年2月,一则“第五套百元人民币存在‘跪拜猫’”的微博在网上流传,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回应此为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图案,后来则被证实为饕餮纹。在100元人民币上所谓的“喵星人”图案中,处于中间部位的“猫”,其头部应是饕餮纹和玉蝉形的综合体。而这样设计的原因,据分析是因为饕餮嘴大贪吃,玉蝉则双目突出,其含义是影射人的财富欲。此外,也有钱币专家称,这种设计是出于防伪和艺术的双重考虑。
总之,饕餮既是怪兽,也是与龙凤一样的神兽,其艺术形象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电影《长城》中的饕餮只是一种中西结合的新鲜尝试罢了,它并不是中国人心中主流的“饕餮印象”。 (宗合)
来源:西安晚报(西安)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