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也:于“半斋”中登楼看山

2016年12月26日14:58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文/陈盛娥 图/受访者提供

  半斋茶室

  主人:沈也(国内著名装置艺术家)

  地址:上海

  导语

  “半斋”茶室不大,恬淡、素朴,不喧不扬。目的是建来盛载主人一时涌现的闲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越与提升。

  “半斋”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让魏晋历史生动起来。

“半斋”茶室遵循魏晋文人审美品格,以自然、浑厚、朴实、稳重为贵。“半斋”茶室遵循魏晋文人审美品格,以自然、浑厚、朴实、稳重为贵。

  除了“苦味斋”,还有“半斋”

  焚香、沦茗、品泉、鸣琴、识奇字、玩文石等等日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们代表了文人的精神取向和情怀。沈也嗜茶,尤以岩茶更甚,又常以茶观己,以茶观世。但凡有朋而来,便席地而坐,焚香听琴,茗茶雅叙。

  “苦味斋”是沈也的精神之所。为了远离城市的熙攘喧闹,沈也将它隐于山中,“垢俗以动其概,静己以镇其躁,疵物以激其情,隐居以求其志。”“苦味斋”十分清雅、恬淡、素朴,不喧不扬,内设一张10米的清式条案为主,案上摆放多年收藏的有年头的茶器。居于此,得“青山当户流水左右”的怡然之乐,暂时割断与尘世利禄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认识沈也先生,缘于他的“苦味斋”。后得知他定居上海,并在郊区的家中构一间茶室,以“半斋”为号,寓意“人生不求满”,表达自身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看法。其室内布置取古制,木斲不加丹,墙圬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静静地述说着主人的闲情逸趣。

  而无论是“苦味斋”,还是“半斋”,它们都具有幽人之致,又有旷士之怀,能令居之者忘志,寓之者忘归。

程十发赠予沈也父亲的竹石图,为斋室增添了自然清趣与文人逸气。程十发赠予沈也父亲的竹石图,为斋室增添了自然清趣与文人逸气。

  俯仰天地抒心胸

  沈也十分推崇魏晋时代文人的习性。他认为,魏晋时期是文人的自觉时代。如陆机、左思、陶渊明等一代士人,完全突破了两汉以来儒学传统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思想自由、人性觉醒、个性张扬的精神阶段。他们远离官场,远离名利,而居于恬淡静谧之境,以松竹为友,与琴书为伴。他们有“俯仰”之精神,崇尚“天人合一”。

  沈也同样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并成为体现其生活品位和审美意趣的重要表征。“半斋”茶室也讲这一宗旨。其地面和墙面以欧松板的裸木为材,经巧思之下,在门上“修洞赐月”,再裱上皮宣,雄浑有力又留有余韵。每当屋外的光应邀而至,便形成多道圆形的光影,又恰当好处地落在枯枝上,如一弯明月,皎洁光辉。仔细看去,月上还印有一竖小字:“登楼看山”,或潇洒绝俗,或韵味清幽,皆有可观。而诸如此类的意象,便成了营构室内意境的“用料”。“借彼物理,抒我心胸”,当我们“于半斋中登楼看山”时,让人由个体到整体,从物质达精神,并且上升的哲学意趣的高度。

赏石亦是是营构意境的“用料”。赏石亦是是营构意境的“用料”。

  席地而坐观内心

  魏晋时期的“席地而坐”是最传统的礼仪文化,能够将中国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文人精神呈现出来。“半斋”茶室遵循魏晋文人审美品格,不做过多的装饰,以自然、浑厚、朴实、稳重为贵,营造目无杂色、耳无杂音、心无杂念之感。

  茶室还原古人“席地而坐”的状态。一张略朽苍拙的长桌,保持原木的素色和清晰的纹理,看似平铺直叙,却是写天下之大景。桌上摆放的茶器多是有历史年头的,以宋代居多。“小而奇巧者”的横峰赏石多置于几案之上。又将竹打孔成灯悬于梁上,以竹寄情,以竹抒怀。一幅程十发赠予父亲的《竹石图》,以及父亲亲自题的 “半斋”二字,为茶室增添了自然清趣与文人逸气。古朴斑驳的材质与适时摆放的器物,这些无不诠释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精神。

  我们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圆之躁,但大隐隐于世,居于清幽之所,说禅参悟、吟诗作画、烹茶抚琴,或邀两三好友共赏奇文,从中也能获得对自身人格理想的肯定。

当我们“于半斋中登楼看山”,使人有尘外之想。当我们“于半斋中登楼看山”,使人有尘外之想。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茶室文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