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炜:读《多视角看美国》有感

2017年06月05日 19:1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肖炜

  我的案头摆放着一本装帧非常讲究,内容非常有意思的书,这是杭琛先生最近出版的作品《多视角看美国》。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集结了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学者的犀利视角和深邃洞见。每每翻阅该书,总能让我有所启发和感悟。

  杭琛先生身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在赴美国乔治城大学进修学习期间,仍勤于思、敏于行,每天不忘记笔记,可谓笔耕不辍。《多视角看美国》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业务介绍和培训感受紧密结合,尤其是以日记的形式将作者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叙述得相当深刻。全书文笔流畅,内容涉及面广,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对于想了解美国,尤其是美国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法律制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今,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银行管理者深刻地认识到,在新金融形态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银行的业务转型与创新迫在眉睫,不创新就没有出路。马云(微博)说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而建行王洪章董事长如是说:“我们银行早就在变了”。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习同业的先进经验,主动求变。在美国乔治城大学学习期间,杭琛先生通过与美国政府人士、企业管理层、金融界人士以及学者们的广泛交流,进一步了解并介绍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为重塑金融服务业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中美两国在国家制度建设和产业发展道路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美国处理金融危机的方法及实践仍然值得中国借鉴。同时,更值得学习的是美国鼓励创新的文化。正如杭琛先生所说:“只有不断地去创新,国家才有希望”。通读《多视角看美国》一书,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文笔流畅。本书无套话或者空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处处饱含哲理。如在美国精神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篇文章中,作者日记中写道——“人手“需要引导, “人才”关注当下, 而“人物”只看未来。因此说, 发展靠人才, 做大靠“人物”。既具备人才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又有人物的魄力和胸怀的人是能做成大事的人。”

  第二,全面客观。本书内容涉及美国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法律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了作者的所学、所思、所想。比如,作者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和美国的商业银行做了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即“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模式的不同, 二是对经营的产品理解上的差异, 三是中国人与美国人在思维管理模式方面的区别。”

  第三,思考深刻。作者以日记体的形式将个人的感受和思考与培训内容紧密结合,用深刻的思考、细腻的文笔记录了一位金融学者到美国观察和学习后 “内心激起的浪花”,无私地分享了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令人受益匪浅。

  现在,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中美两国虽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 但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作用。中美双方需要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中国很大,中国梦很美,但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各种事情也很复杂。我们需要有一批既有国际化视野又能接地气的专家学者深入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改革大潮中去,源源不断地分享和贡献智慧成果。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