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揭牌备受市场关注

2016年08月14日00:12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文化贸易并非新事物,但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搭设,用在场交易来打通文化产业链,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首次尝试。

  6月15日,国内首个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备受市场关注,引来文化机构纷纷接洽,一些海外文化机构也来打探消息,对专业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这一海外也没见过的事物大感兴趣。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究竟将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利好?

  变“非常态”为“常态”

  目前,我国文化交易已存在多种方式。从实践来看,这些交易方式或因成本较高,或因风险较大,在很多方面显现出局限性。

  以版权交易为例,最原始的民间交易,交易价格从协商而来,无法得到充分的理性评估,且买卖双方私下协议,缺乏法律保障,高风险不言而喻。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来进行文化交易,近年来也时有所闻。这一方式信息发布渠道虽然更加通畅,但目前网上交易仅仅起到了信息公告及咨询的功能,往往无法实现整个交易流程操作,还算不上是一种完整的交易形态。

  另外,书展、博览会、影视节等场所交易近年来日益增多,但由于交易活动的“非常态”、空间不连续、时间也有限,也不利于版权等文化权益或产品等通过充分竞争的市场方式找到合理的买主。

  在这样的状况下,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应运而生,从诸多方面都将进一步有利于文化交易市场规则和模式的升级进步。一方面,交易平台拥有常设性优势,将变“非常态”交易为“常态”交易;同时,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让地下交易浮出水面,并通过交易机构对交易形成监管,最大程度降低交易风险。另一方面,基于交易平台信息集聚和辐射功能,文化权益或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寻找买主,发现价格,通过大市场真正实现其价值。

  打通文化产业链

  整合文化交易市场仅仅是第一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搭设平台,用在场交易打通文化产业链,则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更大利好。

  目前,国内市场上,一些好的创意已不断取得知识产权或专利认证,但每年仍有大量的设计、作品、构思等创意,因为得不到资本的持续支持而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只有极少数的创意,因为偶然的因素被发现,才能在充分市场化运作之后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因此,需要一个市场平台来集聚好的创意,同时也能集聚资本“伯乐”,让两者的对接从“偶然”变成“经常”。对接仅仅是一个开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资本通过市场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文化产业产权交易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