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原地集邮的形成与发展

2016年09月06日15:42   新浪收藏   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不少集邮者开始认识到收集与邮票的主题或主图有关的地点寄发的首日封可能比收集其他一般意义上的新邮发行首日实寄封更有难度,也更有趣味、更有价值。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寄发、有系统地收集这些从邮票的主题或主图所在地寄发的首日实寄封。1984年10月香港朱桐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地首日封及原图卡》一书中,首次将这种首日实寄封称为“原地封”。谁也没有想到,当初一个“标新立异”的集邮名词,今天已发展为一个新的集邮类别——原地集邮。

  1原地集邮的起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拨乱反正”,停顿了十几年的集邮活动已全面复苏。我国集邮界不少有识之士痛感与世界集邮发展的距离,意识到要与国际邮联参赛标准“接轨”,对集邮品要提高收集的精度、难度。在传统集邮中,实寄封的收集是其中一种。一些收集实寄封的爱好者在收集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邮的实寄封除了应考虑首日因素外,还可以考虑寄发地点的因素,而这个因素绝大多数是由这枚邮票发行主题和邮票图案来确定。这种实寄封在收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有助于人们对人文地理和历史的了解,因而知识性、趣味性和史料性更强,也就更具欣赏和收藏价值,也是组编邮集的较佳素材。它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原地封”。

  2原地集邮的形成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每次新邮发行,集邮者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收集“原地封”,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代价上,都有困难,于是各地集邮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自发地形成了一个以收集、研究和互寄“原地封”为宗旨的网络。1984年,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云南、吉林等地的一些原地集邮爱好者,本着共同爱好,经商量策划,组织了原地封收集通信网。随着通信网的发展壮大,1986年6月16日,在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遍布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集邮者,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纯民间的原地集邮组织——“原地封研究会”。随后几年,在广东、浙江、湖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一些类似的“原地封”收集和研究的组织。

  1986年,原地封研究会成立伊始,就提出以收集、研究首日原地实寄封及相关邮品为本会宗旨,同时创办了会刊《原地封知音》(16K小报),开展有关原地封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就其定义、要素、分类标准、制作原则等进行了认真和系统的探讨。在第一个10年,原地封研究会就“原地封”一词,进行了长期的、认真的、多侧面的探讨,并对原地封的种类、收集、邮票原地的确定原则以及原地邮集的展览评审规则等基础理论都作了比较深入而又细致的提炼与概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地封概论》,现已成为不少集邮爱好者研究原地集邮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引用的主要依据。这一时期富有成效的成果,为“原地封”及有关条目进入《中国集邮百科全书》《中国集邮大辞典》等经典著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收集、研究和总结并重,一步一个脚印。原地封研究会在成立一、三、五、十、十五周年之际,相继编印了《原地封研究会文集》的第一、二、三、四卷和《原地集邮研究文集》(即:《文集》第五卷),公布不同时期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成立四周年时,原地集邮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童国忠先生还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日原地封图鉴1981-1989》一书。1995年6月16日,在原地封研究会成立九周年之际,为加强学术理论的研究,在会内组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委员会。目前,全国重要集邮报刊如《集邮》杂志、《中国集邮报》、《上海集邮》、《集邮报》等集邮报刊一般都辟有原地专栏,稿件大多由该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提供。同时,由该学术委员个人出版的书籍,均有一定篇幅来叙述原地集邮。如万方先生的《东方邮坛走笔》、童国忠先生的《大众集邮》、已故的黄志豪先生的《邮海寻踪》等。截止2002年底,原地封研究会出版文集5册,文字达50万;会刊(正刊和信息刊)共为243期,16开幅面992页,文字达200万。这些文献,为我国原地集邮发展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这同时,其它各地原地封组织,也出版和留下了一些文献,如当时在广东的原地封、片联谊社的《邮魂》等,但这些组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已消失,而造成资料不完整和收集困难。

  虽然对原地邮品有意识的制作、有系统的收集和研究至今不过二十年,但类似原地封却早已有之。根据现有实物,1909年清政府发行的《宣统登基》纪念邮票从北京邮寄的信封就是该邮票的原地封;1929年5月30日,中华邮政发行的《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新中国纪1、纪4……邮票均有该邮票的原地封存在。最近,从北京传来消息,1894年发行的《慈禧60寿辰纪念邮票》也有原地封存在。这样,我国有原地封的历史足足存在有一个多世纪。

  随着原地集邮者有意识挖掘和收集早期自然形成的原地封,对现在邮票原地封的收集的不断积累以及在研究上的不断深入一种以原地邮品或以原地邮品为主的新型邮集也就诞生了。实现了原地邮品不但可作为组编邮集的素材,而且还可组编成专门的邮集进行专门性的集邮展览。为此,全国原地集邮者已进行了几次尝试:

  1991年10月1日,首届原地封集邮展览在江苏南通举行,共展出原地邮集34部1152张贴片。这次邮展的成功举办,证明了原地封不但可参与组集,而且能用专题、传统、邮政史等不同的形式组成各种内容的原地邮集,向人们展示了原地封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也从这次邮展后,集邮者深深感到,原地封不仅仅是一种邮品收集和制作的方法,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类别来进行,从此,“原地集邮”这个名词也正式产生,开始出现在大小集邮报刊和理论文献上。

  随后,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又继续举行了以原地集邮为中心内容的邮展以及每次邮展后的交流和学术研讨,对我国的原地集邮的发展和研究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令人感到振奋的是1999年8月下旬,在中国北京“1999世界集邮展览”展览大厅中,由原地封研究会何欣会员组集的一部名为《北京的故事》的原地邮集(3框48片)作为“开放类”参加了展出。这表明,原地邮集已经登上了国际邮展的殿堂。

  从有关信息反映,全国目前以收集、研究原地邮品为宗旨的民间集邮组织至今已达几十家。在人数上,以成立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原地封研究会为例,成立之初的1986年会员人数仅为96人,而现在已拥有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会员近1500多人,其中有不少会员是各地邮协的骨干,有的还是主要负责人。此外,原地封研究会曾在许多地方还相应成立了分支组织:如1986年12月1日,在浙江杭州市成立了原地封研究组;1989年10月1日,成立原地封研究会江苏分会;同年12月7日,原地封研究会广州分会成立;1990年5月29日,原地封研究会(香港区)成立;1993年11月5日,原地封研究会山东分会成立;1994年4月24日,原地封研究会甘肃分会成立。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民间性质的集邮组织,能发展到如此规模,这足以说明原地集邮在我国已具有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集邮史》已将“原地封的研究”与极限集邮、航空集邮、附加费集邮、火车邮戳、航天集邮、侨批的研究并列为全国集邮联成立以来重大课题之外的七大学术研究活动,还具体叙述了原地封研究会及其会刊《原地封知音》和《原地封研究会文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集邮复苏以来至今,全国集邮民间组织已近千家,而在《中国集邮史》中能得大树一笔,这足以说明原地封研究会对原地集邮研究、发展的贡献。

  2004年6月,由于北京原地集邮组织的推动和努力,北京市集邮协会公布了《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由于官方协会的加入,更将原地集邮活动引向一个新的局面。

  当前,我国纪念和特种邮票的发行时,国家邮政部门循例要选择首发地,举办隆重、热烈的首发仪式,各地方政府从本地经济利益出发争抢“原地”,大小报刊争论原地。这种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原地集邮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借用邮坛名笔葛建亚先生的观点,假如不兴原地集邮,邮坛(新邮发行)岂不寂寞许多!我国邮坛也会少去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原地集邮的发展

  原地集邮作为形成于八十年代的集邮界新生事物,时间不长,却已为众多集邮者所钟爱,这足以说明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人们有意识地收集原地邮品之初,考虑得较多的是如何获得一枚具有最高精度的实寄邮品,以期在邮集中能具有较普通实寄邮品更强的集邮信息。因为原地实寄邮品与普通实寄邮品相比较,原地邮品是在邮票的基础上,将邮票所具有的信息通过原地邮局实寄盖上有时效性邮政日戳(包括新邮首发戳、临时日戳、纪念日戳、风景戳及近年来盛行的邮政宣传戳)这样一个邮政过程,从而将其所包含的信息更加地丰富了。这不但增强了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还达到了深化邮票主题信息的效果。当今,原地实寄邮品作为首选品种编入专题、邮政史、传统等类邮集,已成为我国集邮界的共识。在各级集邮展览中,原地邮品应用的广泛程度,也是足以令原地集邮者们感到欣慰和自豪的。现在的原地邮品的收集和研究并不仅仅是指原地封,还包括邮资封片、带有图案的邮资机符志等邮政用品;过去,我们追求的一票一封,到现在一套票相同原地的连票封;随着近年来小版张发行的增多,许多集邮者制作整张小版张原地封……这些给原地邮品带来了更广阔的收集和研究天地。目前,原地集邮形势就是一句话,方兴未艾!

  无可讳言,现在原地集邮作为集邮一个专门类别,在国际上还没有确立正式的地位。但我们应当看到,任何一种集邮类别得到确认,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拿极限集邮来说吧,起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经过极限集邮爱好者几十年的努力,于1974年才被国际邮联批准为正式集邮参展类别,而现在却已风靡全球;现代沙龙集邮类别被国际邮联确认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需要指出的是,原地集邮尽管带有中国特色,但并不是中国集邮者的专利,它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在美国,从1938年起,邮政当局每次发行新邮票都要选择一处与邮票有较强相关性的邮局作为邮票的首发地,并特制纪念邮戳,以供集邮者制作首日封等邮品;在比利时,新邮发行总要提前两天在邮票的相关地出售,便于集邮者制封,然后在发行日统一办理邮政实寄;在日本每发行一套新邮票都规定某一邮局作为新邮相关发行局,并有特制的新邮首日戳用于新邮首发当天上午的加盖实寄。这些邮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原地邮品。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原地集邮是否能为世界各国的集邮者所接受。

  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要创建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原地集邮理论,也象其它的集邮类别传入我国那样,把我们的原地集邮理论介绍给国外的集邮者,以期在国际上形成一支原地集邮大军。我们完全相信,通过原地集邮者努力,原地集邮作为一个专门的集邮类别得到国际上的确认,时间不会太长,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自:邮币资讯)

新浪收藏文交所频道
传递文化产权交易行业健康价值观
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邮票航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欢迎发表评论

鍙戝竷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