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人爆料电视推销藏品骗局多

2013年04月25日 18:50   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收藏品市场日渐壮大,爱好收藏、愿意进行收藏品投资的人也逐渐增多。于是,一些不法分子瞄准了这一市场,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诈骗。其中电视、网络购物是常见的“高发区域”,比如将伪劣纪念币涂上金粉银粉变身奥运金银币,将低价购进的珠宝首饰、金银等包装后,冠以各种名头销售给老年人等。日前,一位曾在电视购物栏目工作过的人士的爆料,为大众再敲警钟。

  “藏品”骗局多

  听到某款市面价格要十几万元的顶级手表,通过电话抢购只要一万多元,让观众王女士很心动。因为最近儿子念叨要买一块手表,于是她赶紧订了一块,对方没多久就送了过来。

  儿子拿到手表后,发现这块1万多元的表连指针都不动。王女士知道上了当,几次通过电话和商家沟通,商家没有理会,最后听说要报警,商家才答应再送块顶级品牌手表作为赔偿。王女士把赔偿来的手表拿给儿子看,儿子说也是冒牌货,市场价不过几百元。

  另一位李先生最近也极其郁闷,他花了7800元买的纪念金币被专业机构认定为合金产品,成本价不足200元。

  事情得从年初说起,李先生是个收藏爱好者,退休后总想着利用手中的余钱给子孙留点啥。“去年奥运时,我在一家电视台消费频道上总看见一个关于奥运金币的广告。我合计他们不是骗子,再说奥运题材的金币之前我也买了几枚,于是就和对方取得联系,买了2枚纪念金币和4枚纪念银币。一共花了7800元。”

  6枚纪念币买到手后,他的一位朋友拿着金币左右端详,认为不是真的。李先生拿着纪念币到某专业机构去鉴定,经检测,纪念币中金币及银币都不是真的,除了表面刷的金银粉外,里面材质是合金材料。6枚纪念币的成本价不过200元。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据悉,近年来,个别电视、广播购物公司把目光瞄准了类似王女士这样赋闲在家的老年人。他们低价买来一些产品,稍加包装后,冠以收藏的名头销售给老年人。从昂贵的顶级珠宝首饰到收藏金银币等,种类五花八门。不少老人听信了对方销售人员的蛊惑——“让钱生钱”、“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而上了大当。

  知情人士揭底

  张先生是湖南娄底人,以前在电视购物里做过业务人员。日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我们的产品中,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假冒伪劣产品。一次一名老人在我们这儿选购了一套纪念币,我们的销售人员号称该套纪念币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其实行内人都知道,这套纪念币不过是某厂家生产的伪劣纪念币,根本不是金、银做的,只是在外表刷上了金粉和银粉而已。”

  张先生还透露,从贵重手表到纪念币、各种奢侈品等,他所在购物公司的产品都能在电视上“面市”。

  那么,一些电视购物公司的所谓销售专家或理财顾问到底是真是假呢?张先生说,以上两类人基本都是购物公司花钱请来的托儿。“别看他们在节目中说得唾沫星子乱飞,其实都是我们事先策划好的内容。”

  改头换面成常态

  有人好奇,纸是包不住火的,骗子公司就不担心被抓吗?

  对此张先生坦言:“我们不怕消费者被骗后找上门,也不担心被职能部门盯住。”据他透露,警方接到类似报警后,常常陷入为难境地。“因为公司几乎两个月就换一次电话,销售人员也经常换。等消费者找来,我们早就改头换面了,警方也疲于应付。”

  而在另一边,实际上当前仍有不少老年收藏者认定,自己收藏的是真品。其中的一些人坚持认为,既然是收藏品,就要等到十年、二十年后再看价值。

  这些想法在张先生看来很不可取,他提醒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假的永远不能变成真的,要等多年后发现是假冒伪劣收藏品,恐怕伤害的就不止是老年收藏者一个人了。”

  对于上述现象,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不少收藏品采用“异地推销、送货上门”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推销的收藏品,一般都是粗制滥造、高度仿真的,没什么收藏价值。就算卖的是真品,价格比价值也高出数倍。”资深收藏爱好者建议,如果确实有收藏爱好,而自己又无法鉴赏收藏品真假时,应该首选本地的品牌实体店,或委托懂相关知识并且信得过的人购买,对电话、网络、电视等渠道的推销要格外小心。(梁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