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件一级文物8个敦煌洞窟抵沪
13.6米的涅槃佛,8个在敦煌也未全开放的最具艺术价值敦煌石窟,16件国家一级文物,敦煌学的奠基者常书鸿、段文杰等人的临摹作品等共计165件来自敦煌的珍品,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敦煌展 ——“敦煌:生灵的歌”于2015年11月29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
敦煌,是地名,更是象征人类价值的代名词。作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敦煌莫高窟不仅记录了有关宗教的艺术,更刻画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日常。此次展览,在上海“重现”神秘敦煌莫高窟的同时,亦将“拥抱”当下,展开敦煌瑰宝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共同奏响这一曲延绵不绝之“生灵的歌”。
此次展览由四个部分组成:8组敦煌经典石窟的还原;当代艺术与敦煌壁画、彩塑、绢纸画及文物文献原件的“对话”;由敦煌博物馆策划的”敦煌丝路遗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玛拉雅广场上敦煌历史、自然地貌的还原。
8个敦煌洞窟还原重现
8个敦煌洞窟包括:北凉第275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45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西夏榆林窟第29窟、元代第3窟。踏入展厅空间,首先遇见的是跨越千年的敦煌“复原“洞窟(除17窟藏经洞外,其他7窟皆位于美术馆中厅)。北凉第275窟内塑有整个敦煌石窟系列中少有的交脚坐菩萨像;初唐220窟内的阿弥陀经变是莫高窟内出现的最早、场面最大的净土变;中唐第158窟室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此次以13.6米的长度(4/5比例)再现涅槃卧佛;元代第3窟则是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除却晚唐17窟藏经洞外的7个石窟,是去敦煌也未必能看到的窟室。
当代艺术的碰撞
“敦煌:生灵的歌”引入当代艺术作品,探讨传统艺术中“意象”及“意境”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如何启迪创意和激发新的可能性。视频艺术之父白南准的《蓝佛》以电视和霓虹灯构筑成佛,电视机、霓虹灯隐射高速发展的科技消费时代,佛像则象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二者之间展开美术史上划时代的对话。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是“后信息社会”中的禅意;邱志杰的“世界地图计划”《总会有人信》,将研究、写作、幻想和旅行脚本综合起来,创造出他观念中的文化地图。李磊为本次展览专门创造了一组经历了历史和社会洗礼的破损佛像造型《佛不语》,与他抽象静谧的油画作品“面对面”产生有意味的对照……等等,总共20位当代艺术家30余件作品分置于按时间脉络梳理的,由常书鸿、段文杰、常沙娜等“敦煌人”临摹的百余件壁画、彩塑、绢纸画及文物文献原件之间,通过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摄影、声音等多元方式展开这一场跨时代的艺术对话。
历史的追溯 -- 融洽万方 百城共仰
由敦煌博物馆策划,“融洽万方 百城共仰”敦煌文史精品展板块借用文物、图像、文本,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中呈现敦煌艺术发展脉络;从敦煌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图卷中呈现敦煌艺术生长的土壤;从国际多元文化艺术融合过程中呈现敦煌艺术的成就。
本次展览的展场设计亦是一件重要的作品:利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中厅结构特色,建筑师黄勇在展厅中心设计了巨型石窟形状,将其中七个复制的敦煌艺术石窟纳入其中,参观人流围绕其四周轮转。大石窟外壁是夕阳下戈壁滩的土橙黄色,外壁镶满现代几何状的神龛,若深若浅地印刻着历史的沉思。展厅里则以敦煌常年万里无云的天空蓝、戈壁滩一望无际的沙漠黄和敦煌壁画中最重要的褐红色为三主色,辅以特别的灯光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沉浸肃穆的神圣感。
敦煌研究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王旭东如是描述展览:“古老的艺术被现代社会新颖的策划理念、创新的手段重新诠释,以更贴近观众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其绰约风姿和在新时代下的独特魅力。当徜徉于这样美轮美奂的展览,穿梭于传统与当代的时空,您感受到的将不仅是一场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美的体验和思想的启迪”。
据悉,“敦煌:生灵的歌”将展至2016年3月20日。展览期间,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邀请到敦煌研究院专业的解说团队常驻上海,一个个关于敦煌的故事将随展览在上海传颂;同时12场次敦煌专家的系列讲座亦将陆续展开。
敦煌:生灵的歌
艺术总监:李龙雨
学术顾问:樊锦诗
策 展 人:王旭东 王纯杰
开幕式及论坛:2015年11月29日(周日) 下午2点
开幕论坛嘉宾:李龙雨,樊锦诗,王旭东,王纯杰
展期:2015年12月1日-2016年3月20日(周一闭馆)
展览主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敦煌研究院
展览协办:敦煌博物馆
当代艺术部分参展艺术家(按首字母拼音排序):
白南准,丁乙,郭工,何成瑶,何汶玦,黄勇,蒋正根,孔柏基,李磊,李洪波,李勇政,倪有鱼,邱志杰,邵译农&慕辰,石至莹,文豪,许静,谢升皓,张克纯,朱乐耕
交通信息: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3-4F
地铁7号线3号口 -- >喜玛拉雅中心A5/A6电梯
系列讲座
1、2015年12月12日 包铭新(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敦煌壁画中蕴藏的服饰信息》
2、2015年12月13日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
3、2015年12月19日 黄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资源解读:作为世界遗产的敦煌莫高窟》
4、2015年12月26日 赵声良(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研究员)《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
5、2016年1月9日 苏伯民(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6、2016年1月16日 杨秀清(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研究员)《千年历史入眼来——敦煌壁画中的中古历史与社会》
7、2016年1月23日 张元林(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图像见证——从敦煌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8、2016年1月30日 吴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9、2016年2月27日 罗华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壁破天惊——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10、2016年3月5日 侯黎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大美敦煌——敦煌艺术的演变》
11、2016年3月12日 李磊(中华艺术宫副馆长) 《为什么“佛不语”》
12、2016年3月19日 王纯杰(策展人) 《敦煌展览中的传统与当代对话》
讲座详细信息请关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咨询电话021-50339801-2032
关于导览
本次展览,敦煌研究院特别安排资深讲解员,于每天10:00-16:00间,整点定时为公众讲解;另有团队导览预约服务及英、日、韩、德、法特约外语导览服务,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导览。同时,配套展览的《儿童探索手册》及亲子导览活动也让亲子家庭的参观更有乐趣和收获。
导览服务预约咨询:021-50339801-2032 学术教育部
所有团队导览需至少提前一周预约
关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由著名建筑师矶琦新设计,前身为创建于2005年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是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对社会的文化回馈。主馆位于上海大浦东人文核心地块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内,是从事艺术收藏、展览、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民营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自成立以来,美术馆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以开放的姿态和前瞻性的视野探索美术馆的新模式,重视学术梳理、尝试打通学科壁垒、努力连接当代与传统、推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致力成为提升专业、走向公众的新型美术馆。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另有两处分馆。证大当代艺术空间,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五维创意园区内的,侧重于展示和推广实验性艺术、培养青年艺术家等功能。证大朱家角艺术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古镇,由当地的古建筑淼趣楼改建而成,侧重推出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和公共艺术项目。
近年来,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原研哉设计展、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系列水墨展、奥弗•勒路石个展、约翰•莫尔绘画奖展览、肖恩•斯库利个展、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个展等,并参与了马拉喀什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光州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项目中的展览或活动。
延伸阅读:
“敦煌:生灵的歌”展览序言
王旭东
敦煌研究院 院长,“敦煌:生灵的歌”联合策展人
上海,一座繁华而现代,精致而多彩的城市。她不仅以雄厚的实力、飞速的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更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姿态演绎着不同文化交融发展的勃勃生机。如果说今天的上海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与创新、开放与交流的一个高峰,那么在1000多年前的代表则是遥远的西部边陲敦煌。
位于中国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它雄踞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不仅是中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多元文明的交汇处。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一千年,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融荟萃,也催生了公元4至14世纪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735个洞窟和窟内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尊彩塑,及其藏经洞出土的公元5到11世纪的6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就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珍贵文化、艺术宝藏。它们蕴含的价值是多元的、世界的,具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
藉由敦煌研究院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联合举办“敦煌:生灵的歌”展览,将古老的敦煌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明在华美上海碰撞交融,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造型独特、美感十足,她本身就是一座融合不同元素的经典设计之作。来自敦煌研究院的原大复制洞窟、彩塑壁画临摹品、藏经洞绢纸画临摹复制品、藏经洞出土文献、模制花砖等百余件展品在这座现代化的展馆里全新再现。每一件展品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展陈理念,精心陈列在充满时尚和艺术韵味的空间里。当您驻足在每一个洞窟、每一尊雕像、每一幅壁画面前时,都可以尽情领略原汁原味的敦煌艺术之韵,并切身体会古老艺术作品与现代展陈手段的和谐交融,相得益彰。这次展览架起了一座通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古老的艺术被现代社会新颖的策划理念、创新的手段重新诠释,以更贴近观众的方式全方位展示其绰约风姿和在新时代下的独特魅力。
当徜徉于这样美轮美奂的展览,穿梭于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时,您感受到的将不仅是一场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美的体验和思想的启迪。我愿同每一位观众分享如此震撼人心的展览和无与伦比的敦煌艺术!
---
历史文脉和社会语境中的敦煌艺术
王纯杰
“敦煌:生灵的歌”联合策展人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经贸通道,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纽带,在世界几大文明交汇融合的过程中塑造了敦煌石窟艺术的璀璨。历经千年演变,敦煌石窟产生了丰富而多样的艺术风格,成为人类不朽的艺术宝藏,同时也记录了中世纪的地域文化,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敦煌研究院多年来在各地举办展览,大力推广敦煌艺术,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从2014年与敦煌研究院开始共同企划新的展览。2015年初,美术馆全体员工赴香港考察了“说不完的故事•敦煌”展览。美术馆的展览团队集中思考如何在敦煌展览的既定内容上用新的角度和方式再呈现。也就是说,思考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敦煌艺术展如何形成自己的特点。我们在敦煌研究院的鼓励和推介下,与敦煌博物馆进行合作,构思在历史的语境和国际交流的土壤中,呈现敦煌艺术的形成、发展、影响与成就。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展览中增加了敦煌文史精品展板块:借用文物、图像、文本,从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中呈现敦煌艺术发展脉络。这个板块从敦煌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图卷中呈现敦煌艺术生长的土壤,从国际多元文化艺术融合过程中呈现敦煌艺术的成就。所以,在这三条线索构建的历史文脉和社会语境中,我们将会立体呈现出敦煌艺术的辉煌。此外,我们会在喜玛拉雅中心广场上搭建缩小版的汉长城、玉门关、烽火台景观造型,移置胡杨树等极旱地区植物,营造敦煌历史与沙漠地貌现场,加强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感。
传统的艺术文脉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课题。如何发掘敦煌艺术宝藏在当代文化艺术中新的意义?美术馆的展览团队以此为思考,在敦煌展览中首次引入了当代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对话,探讨传统艺术中“意象”及“意境”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如何启迪创意和激发新的可能性。我们从两条思路展开策展,并通过绘画、影像、装置、雕塑、行为、摄影、声音等多元方式呈现。
首先是在观念上的反思,启发我们用当代视角对传统文化再思考,同时在对话中构成对当代生活的再审视。著名艺术家白南准的作品《蓝佛》是用电视机与霓虹灯构成佛像。电视机、霓虹灯代表了西方的科技世界,与佛像代表的东方精神世界,二者之间展开美术史上划时代的对话。
邱志杰的“世界地图计划”,将研究、写作、幻想和旅行脚本综合起来,创造出他观念中的文化地图。《总会有人信》用世界上不同的信仰的名字取代地理上的命名,呈现多元文化下的精神拼图;《人类前哨》则以人名及人类探寻、交往及征服世界的轨迹取代地理命名,如“走出非洲”、“丝绸之路”等。他认为地理地图、经济地图、政治地图以及他的信仰地图和人类交往拼图等所有地图,都是人类自导自演的社会剧场脚本之一。
丁乙的黑色或荧光色的米字格绘画,让人感受到的是“后信息社会”中的禅意。何成瑶的《唵嘛呢叭咪吽一百万遍》,将每秒钟“滴答”的声音,用笔以点线形式记录,禅修式地记录下流失的时间。蒋正根的油画,则是用点苔的笔法创造虚空的意境。石至莹作品中借用灰白颜色让众佛模糊了其具体的宗教涵义而成为了单纯重复的形状,简化成像沙海一样,佛像如同细沙。同样文豪仅仅是在展厅的墙上钻了一个洞,让墙灰自然地落下并堆砌,给观者提供了冥想体验。
李勇政作品《盐的冈仁波齐》用工业盐堆成小山型,盐在展出过程中不断塌陷、溶解,象征信仰的精神之山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崩塌。郭工的声音装置作品《心经》同样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置于大理石中心的扬声器播放的是喇嘛咏唱的《心经》,扬声器被双层玻璃罩完全封闭,吟唱的充满灵性的声音并不能播放出来,而只能从扬声器的振动中被视觉感知,艺术家借由此表现出了内心与外在表象之间的隔裂与微妙的关联。邵译农和慕辰的作品是用黑色天鹅绒包里的镜子,华丽的天鹅绒与无法映射的镜面暗喻了被遮蔽的现实。张克纯的纪实摄影中记录了在黄河沿岸的一个废弃矿场中的巨大佛像,表达了对社会高速发展中的反思。
谢升皓的纪录片《那个喇嘛》记述从小在佛学院长大的圆峰,在他刚好18岁时有机缘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北京,返回佛学院后又觉得北京的经历非常虚幻。他该怎样面对在生命的旅程中的自己,能否真实地记住自己出发时的初衷?
第二个角度是对传统艺术的历史图像进行转化、衍化、再演释的思考。孔柏基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是1970年代中后期及1980年代初中国重要的艺术家,“文革”后率先将敦煌艺术、佛陀图像与现代艺术结合,创造了油画全新的表现方式。
李磊为本次展览专门创造了一组经历了历史和社会洗礼的破损佛像造型,展览中将会“面对”他抽象静谧的油画作品,产生有意味的对照。朱乐耕的陶瓷雕塑是佛教艺术图像的再演释。他为研究佛像手势,跑遍国内佛教石窟,做了大量研究,其作品的空灵形象、细腻柔和的陶瓷质地,表现内心的修练与智慧的自然融合。
倪有鱼《观音皂》的创作则更像是社会调研:他将翻制的上百块观音造型的肥皂,分发给不同年龄、国籍、职业、信仰的人们,任由人们按各自习惯使用这“观音皂”,经过一段时间记录并回收后,再呈现每一尊经过不同受众“消费”过的观音皂。此外,李洪波的纸质作品,用民间艺术“纸葫芦”的方式重塑丝路上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形象。许静的书法装置,用传统书法重新演绎佛经。还有何汶玦的油画作品,重新记叙丝绸之路上的现代社区、人文与自然景观。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品便是建筑师黄勇设计的展厅。他充满创作热情和对敦煌艺术的崇敬,在展厅中心设计了巨型石窟形状,就像一个大容器,将七个复制的敦煌艺术石窟纳入其中,参观人流围绕其四周轮转。大石窟外壁是夕阳下戈壁滩的土橙黄色,外壁镶满现代几何状的神龛,仿佛若深若浅地印刻着历史的沉思。他的创作为本次展览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与空间体验。
本次整个展览由四个部分组成,核心主题部分是敦煌研究院策划并提供的敦煌石窟复制品、壁画临摹作品、绢纸临摹品、雕塑复制作品、文物文献原件,以及近代现代敦煌发现、推广和文化维护的史料记载资料。还包括敦煌博物馆策划并提供的敦煌文史精品展,美术馆展览团队策划的当代与传统对话作品展,敦煌研究院与美术馆共同策划的敦煌历史自然地貌的观众户外体验空间。展览是从历史文化的脉络出发,在传统与当代对话中,活现敦煌艺术这个不朽的话题。
最后,感谢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和王旭东院长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感谢罗华庆副院长、盛䶮海老师在专业上的指导与帮助,感谢敦煌市文物局局长赵志英、敦煌市博物馆石明秀主任的支持。此外,十分感谢证大集团戴志康董事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李龙雨馆长的全力支持与卓越领导。还要感谢美术馆展览团队的黄玥霖、张爱东、王雪云等辛勤工作,感谢布展团队成宏、王林等,行政支援朱新南,公共教育刘麟等努力工作。敦煌展览的筹划与落实执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紧密协作的团队工程,最后感谢充满朝气活力的美术馆工作团队的不懈努力。
---
敦煌:生灵的歌
李龙雨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馆长
敦煌不仅是地名,更是象征人类价值的代名词。一个地名能够具备如此象征意义,意味着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体现了人与人之协和,且兼具深厚的历史、哲学、科学底蕴。敦煌恢宏的佛教艺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弘扬璀璨历史光芒的同时,更积极张开双臂拥抱未来。这一过程离不开对人性的启迪与教化,艺术展览则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重要商路,也是中国文化、知识、宗教、技术、想象、信息、生活习俗与西方世界实现活跃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丝绸之路也连接着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丝绸之路所发挥的这些重要作用无不体现在敦煌恢弘的壁画作品中。在这个意义上,莫高窟壁画所表现的不仅是宗教艺术,更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的记载,换言之,是一曲“生灵的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敦煌石窟与壁画的创作历经一千余年,敦煌成为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地。自北魏(386年-534年)至元朝,莫高窟在推动中国与中亚、印度等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得益于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战略地位。其城市规模、结构及地理环境(鸣沙山)都奠定其重镇地位。史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史家、经济学家纷纷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敦煌进行过阐释和解读,且都对敦煌城市结构和生动的日常生活图景所体现出的深厚文化价值予以高度肯定。
向海内外观众介绍敦煌,其目的不仅在于解释其价值,更出于对敦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敦煌存有约500个石窟,窟内绘画生动再现了当时骆驼商队往来通商的场面。而画面背景处山峦河流、城镇寺庙、通衢广陌和来往商队清晰可见。对于日常物品、民俗、乃至贵族与平民阶级着装风格差异的描绘让这些绘画成为研究中世纪文化、政治、经济的珍贵史料。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图像为我们了解古印度和犍陀罗地区(两者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传统、突厥、汉朝遗风和西北地区历史地理景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900年从敦煌出土的数万件写本文献对了解中国和中亚古代史弥足珍贵。虽然上述文献很多目前保存在欧洲、北美和日本,但世人不会忘记敦煌乃是其本源。让后代了解这些远古文献的重要价值、将其进一步传播、并更好地保存敦煌历史遗迹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
此番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敦煌:生灵的歌”是首次在上海亮相的大型敦煌艺术展。除了还原莫高石窟,展览还特别融入当代艺术展示部分,让观众有机会一睹敦煌艺术对当代艺术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体验敦煌艺术与当代艺术别样的互动与观照。富有新意的呈现敦煌艺术的方式亦令我们感到十分兴奋与期待。此外,在喜玛拉雅中心的广场上,建起了一座“玉门关”。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此举亦体现了美术馆希望更多方位地重现那个消逝的年代,弘扬过去,启迪未来。
---
前 言
戴志康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主席,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百余人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制品贸易因此通路而兴盛,日后渐成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文化的大动脉,故史称“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历朝代更迭,文化洗涤,民众颠沛。然而,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期间,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绵延出造窟千年文化大观,为人类文明史留下绚烂的一笔。莫高窟亦成为享誉全球的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所展现出的开阔胸襟和雍容气度,实则人类商贸历史之罕有现象。
于是,我们试图去寻找答案。每每走进敦煌石窟,抚壁观之,千年以来,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否是丝绸之路长久繁盛最为重要的精神归因呢?承载着大量佛教艺术珍品的敦煌,会不会正是丝绸之路得以长久存在的文化脉络核心支点呢?或许,丝绸之路所具有的文化力量支撑着商贸时断不绝,绵延至今,生生不息,多元民族和文明的交融印证得以保存至今吧。
敦煌,一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在中西方文明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成为一座研究中古文明的耀眼灯塔,照亮了宗教、历史、艺术、科技、天文、医药等诸多闪耀的人类瑰宝,让今人依然有机会去敬仰先人用心血塑造杰作的余辉。
自省当下,国家政策纲举目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揭示中原之国试图在21世纪重塑“一带一路”,从而振兴欧亚非海陆绵延区域的经济、贸易、文化的决心和自信。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此次携手敦煌研究院将本届展览定名为“敦煌:生灵的歌”便希望向近3000万上海人民展示那段历史留存至今的杰作。幸哉!历史的敦煌和当下的上海,籍此平台找到了时空相交呼应的契机,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
念千古之悠悠,上海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口岸城市,需要重新审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从历史和文明中重新挖掘和提炼出东方的普世价值观,为中国在新世纪布局全球、走向世界提供文化软实力的保障,为再造多文明多种族的共同繁荣找寻出路和方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 龟兹研究比敦煌还难 也更要有开放姿态2015-11-18 14:18
- 敦煌博物馆新增文物4297件2015-11-20 07:39
- 龟兹壁画保护研究必须分秒必争2015-11-02 12:43
- 敦煌莫高窟年接待游客首破百万人次2015-10-09 11:04
- 在上海看敦煌当地都看不了的7个洞窟2015-12-01 10:39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