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白瓷做的砚台吗

2016年12月24日00:47   新浪江西  收藏本文     

小档案 藏品名称:白釉辟雍砚 年代:唐 小档案 藏品名称:白釉辟雍砚 年代:唐

  唐代是诗人和书法家辈出的时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王维、王昌龄等,他们无不吟诗、写诗;著名书法家有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张旭、怀素、虞世南、褚遂良等,真、草、隶、篆流芳百世,与诗相得益彰。

  在这些文人墨客的书房中、行囊里,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是必备品。于是,各种各样的砚台应运而生,成为文人创作时必不可少的文具之一。如今,流传下来的唐代砚台以陶砚和石砚居多,瓷砚较少,而天津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唐白釉辟雍砚,十分珍贵。

  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发现了矿物颜料,并试图用这种矿物颜料来装点自己的生活,用于研磨的器具就应运而生,而用于书写的现代意义上的砚,是随着纸和人工制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至秦汉时期才算基本定型

  砚, 又名砚田、砚池、砚海、墨砚、墨池等,是一种研磨所用的工具。宋代苏易简在《砚谱·叙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黄帝得到了一块玉,将其制作成“墨海”,并在 上面篆文曰“帝鸿氏之研”。正是因为这一记载,很多人认为砚台起源于黄帝时期。如今,根据现代科学考古发掘,人们大致推断,砚台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研磨器 演变而来。

  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发现了矿物颜料,并试图用这种矿物颜料来装点自己的生活,用于研磨的器具就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墓中曾出土一块石砚,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研杵和颜料块。据研究者称,那是绘制彩陶时用来研磨颜料的工具,算是砚的雏形。

  用于书写的现代意义上的砚,是随着纸和人工制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至秦汉时期才算基本定型。汉代刘熙的《释名》中记载:“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这说明当时已经采用水加颜料的研磨方式。除了石砚台外,汉代还有瓦砚、陶砚、玉砚、银砚等,可谓品种繁多。

  据 天津文博院研究馆员刘渤说,瓷砚创烧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朝和唐代。根据史料记载,瓷砚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那时的砚台大多为青釉瓷砚,圆盘形,砚足一般为 三熊形足或蹄形足。那时砚台的制作已经比较精细,砚台有盖子。后来砚足逐渐增多,从三足、五足到七足,唐代中期以后演变为由多足组成的圈底圆形砚,多的可 达二十多足,其中有的兽形足并排而立,或呈镂空状,或紧密相连。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唐白釉辟雍砚,圈足上有二十六根蹄状柱托起砚面。 

  “辟雍 砚,其 辟雍 源于早期的太学建筑,也就是天子讲学的地方。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 取其四面环水,圆如壁。后世遂名壁雍。 此种砚在形制上的主要特点是,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南北朝、隋、唐的陶瓷工匠们,模仿辟雍设计出的辟雍砚,是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和实用文 具”

  中国早期的瓷器多为青瓷,据刘渤说,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是在唐代形成的,“唐代时,北方白瓷以邢窑为代表,烧制的瓷器 类银类雪 ,南方则以青瓷为代表,其瓷器 类玉类冰 。白釉瓷器成为唐代北方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诗句中写道: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这正是唐代邢窑与越窑高超的制瓷工艺的真实写照。”

  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北方瓷器的最高水平,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是将邢窑白瓷与端砚相提并论。1984年,河北内丘县城及周围地区发现了唐代烧白瓷的窑址,出土的细白瓷占百分之四十,这说明了当时白瓷烧技艺的成熟。

  与此同时,唐代白瓷的造型技术已经十分娴熟,可以烧制出众多高难度和复杂的器物造型,如盒、盆、罐、盂、皮囊形壶、执壶、净瓶等,在这种背景下,白瓷砚的数量也相应增多。

  白 瓷的施釉分为通体施釉和局部施釉,通体施釉的白瓷器,在墓葬和遗址中都出现过,但数量很少,以唐宋时期为主。局部施釉是白瓷施釉的主流方式,如施半釉、施 釉近足部等。据刘渤介绍,这件唐白釉辟雍砚即为局部施釉,其外底无釉,露胎处洁白干净,圆形砚堂无釉,这样不至于因为太光滑而影响研墨。

  这 件唐白釉辟雍砚,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5.5厘米,圆形,砚面上凸。砚体及水槽均施白釉,釉薄光润。砚边内凹,形成圆形水渠,用于储存 墨汁。刘渤说,此砚造型独特,是唐代瓷砚的典型器物,“辟雍砚,其 辟雍 源于早期的太学建筑,也就是天子讲学的地方。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 取其四面环水,圆如壁。后世遂名壁雍。 此种砚在形制上的主要特点是,砚池围绕砚堂周边,如辟雍环水。南北朝、隋、唐的陶瓷工匠们,模仿辟雍设计出的辟雍砚,是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和实用文 具。”

  与石砚台相比,瓷砚台易碎,而且有的瓷砚因为过于光滑而影响了研墨的效果,因此宋元以后,瓷砚台逐渐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瓷砚的消失。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砚不仅是实用品,更寄托着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很多人在瓷砚上写诗题字

  唐代国力强盛,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空前繁荣,作为书画创作时的必需品,砚台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著名的“四大名砚”就是那一时期出现的。当时的文人“爱砚成痴”,从宫廷到民间,收藏把玩之风盛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死后用砚台陪葬的风俗。

  与 石砚台相比,瓷砚台易碎,而且有的瓷砚因为过于光滑而影响了研墨的效果,因此宋元以后,瓷砚台逐渐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瓷砚的消失。对于古代文人来 说,砚不仅是实用品,更寄托着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很多人在瓷砚上写诗题字。“家有黄金用斗量,养子须当送学堂。不信但看朝中相,都是书生伴帝王。”“三 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瓷砚上的文字或劝学,或教人忠孝,或阿谀,或记事,读来颇有趣味。

  瓷砚上的诗中还有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传说,明代才子解缙曾经陪着明太祖朱元璋钓鱼,解缙钓到了很多鱼,但是朱元璋却两手空空,一条都没 有钓到,朱元璋和解缙都很尴尬。机智善变的解缙,看到朱元璋不高兴了,便站在一旁低声做了一首诗:“七尺丝线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 岁君王只钓龙。”一时间,尴尬的气氛消除了。对于这首诗,古往今来的人们,有人看到了解缙的饱学和机智,有人却将其归为“马屁诗”,而这首诗就曾经被写在 明正德年间的一方青花瓷砚上,题写者的用意,惹人联想。

  刘渤说,如今出土和传世的瓷砚大多是青瓷砚,白瓷砚台并不多见,所以天津博物馆的这件藏品,弥足珍贵。

  本报记者 李宁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来源: 城市快报(天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白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